文章  >>  正文
在天津茱莉亚,从音乐中感受时代的脉搏
2024年12月09日

经典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记录了这样一个场景:1979年6月,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访华演出期间,寻遍全城才找到一架合适的钢琴,险些耽误演出正常进行。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古典音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非常新鲜且陌生的事物。而对于音乐家来说,与来自西方的音乐和音乐家近距离接触,进行文化上的碰触,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四十几年过去,如今的境况则大不相同。今天,古典音乐早已进入千家万户。钢琴、小提琴等已成为青少年常见的课外活动项目,音乐会等文化艺术活动也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文化消费选项。在专业领域,来自中国的音乐家也成为全球古典音乐界的重要集团军。例如,陆续有中国音乐家获得如柏林爱乐乐团、德意志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等国际顶尖艺术院团的首席演奏家职位,中国作曲家也在世界的当代音乐领域崭露头角。

我国古典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是中国社会迅速发展、踊跃加入世界文化交流体系进程的缩影。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天津茱莉亚学院作为一个新生的平台,则又为我们打开了许多新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者,我一直对天津茱莉亚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天津茱莉亚由天津音乐学院和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共同搭建、同时也是茱莉亚音乐学院唯一的海外分校的机构,它固然有许多熠熠生辉的标签和光环,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它能为家长和孩子们、天津这个城市、还有我国的古典音乐事业带来什么?

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我参加了天津茱莉亚大学预科(为上大学前的未成年人所设计的一种仅周六授课的课程体系,用以体验音乐学院课程,为成为专业音乐家作准备或培养业余兴趣)的开放日,也聆听了近期校园里的两场音乐会,观摩课堂中家长、师生的对话,也体会音乐会所带来的文化氛围。我的直观感受是,“天津茱莉亚”这个标签,或许在当前的时代,可以为个体加入全球化的时代脉搏提供一张新名片。无论是在课程中的学习,还是在音乐会、开放日中的短暂停留,天津茱莉亚都可以给我们一个支点了解世界,也可以给世界一个支点来了解我们。

预科开放日:古典音乐与“全人教育”

20世纪初,蔡元培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的使命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在全人教育的过程中,美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帮助个体连接实体世界和超越世界,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循此理念,在一众先贤的努力下,音乐逐渐成为后来所逐渐发展起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今天,我们或许能在天津茱莉亚的课堂中,对于百年前先贤所追寻的那种“全人教育”的样貌,有一些更为具象化的感受。在音乐学习中,由作品本身所带来的审美知识和熏陶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更重要的事可能是从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预科开放日,我观摩了由美国教师尼科洛·安森和中国教师沈逸文合授的作曲专业课。这堂课的授课对象是在大学预科班选修作曲专业的学生,当堂课大致的流程是由学生先播放自己的习作,再由老师对其进行点评,此后进行作曲理论的学习。当堂课上,一位中学女生为大家播放了自己创作并演唱、录制的歌曲,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也向在场师生寻求反馈。这首歌曲由一位华裔诗人的诗歌谱曲而成,描述与梦境、忧愁有关的内容。

作品和演唱水平本身自不必说,在同龄孩子当中当属出类拔萃。并且我相信,这样的一首由华裔诗人的作品改编而来的作品,也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世界舞台上“中国声音”的一部分,为文明互鉴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但在这些“台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创作后果之外,更打动人的是教师和学生们之间团结、协作来进行创造的“幕后”的故事。在老师的点评之外,同学们也两两三三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来帮助讲台上的女孩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一种把各自的理念表达出来,再以语言和音乐为载体进行诠释的过程,正是“发展能力,完成人格”的难得机会。

这样反复接受反馈、不断打磨的过程也会让孩子们意识到,美好的东西往往很难“凭空出现”——创造需要一个过程,是大家付出努力、不断完善而得来的,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合作与倾听。在其他乐器小课、合唱、室内乐、交响合奏等课程中·,这样的理念也时有体现,处处体现着合作与倾听的重要性。我相信,在茱莉亚的课堂之外,这些用集体的智慧不断精进和完善艺术的表达的经历也会成为他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会助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运用人际互动、协作、协商来完成更高的目标和使命,从而更好地“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

音乐不仅能丰富我们个人的生命体验,也能帮助我们在无限的未知中,参与未来千万种新可能的定义过程。或许,在一个家庭开始思考是否应该让孩子学习古典音乐时,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给孩子怎样的未来?现如今,我们不妨把未来的定义权交给孩子,这个问题或许就可以换一种问法——我们的孩子,会为我们开启一个怎样的未来?这一思维方式会古典音乐的教育过程中始终体现,也会在“全人教育”的所有环节成为一个思考的基点。

音乐会现场:市民文化的延续与拓展

在重视专业化教育的大学预科(以及研究生项目)之外,致力于服务公众的业余精神生活的公共教育服务和音乐会,可能会更贴近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在这些公共文化活动中,茱莉亚所带来的古典音乐文化既彰显着自身的标签,也悄然与天津活跃、丰富的市民文化相融合,成为互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天津历来是水系交汇、沿海商埠繁华之地,是北方的历史文化中心之一。“九河下梢天津卫”,这样的地理条件既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汇点,也激荡出许多艺术创新的佳话。19世纪,京韵大鼓和评剧发源于天津宝坻;20世纪初,天津成为中国话剧最早的发端地,也建立了第一个相声专门演出场所“连兴茶社”。这样开放、创新的文艺发展氛围,也让天津孕育了开放、包容、有较高审美素养和视野的观众群体。这些观众同历代的艺术家一道,交织形成了天津爱文艺、懂文艺的市民文化。

而如今,天津又迎来了美国茱莉亚学院的第一个海外分校,也是当前其唯一的分校,这就又为当地观众提供了一个审美上的新选择。一些音乐会免费向观众开放预约,这就为所有人提供了更多驻足感受古典音乐的可能性。

这种感受首先是视觉的、场景的。它交织在音乐会之行的整个过程里,也作为一个整体融入更广阔的城市图景之中。当走进天津茱莉亚的校园大楼时,富有几何感和现代感的设计提醒着我们新时代的到来。透过灯光下的几何建筑造型,纤尘不染的高挑落地玻璃幕墙后是滨海新区林立的崭新高楼和城市绿地。三分钟的步程外,忙碌的滨海站正迎来和送走形形色色的旅客。天津茱莉亚学院与川流不息的滨海站并排而立,一如音乐声中的我们,也同样与时代的心跳并排而立。

走进音乐厅,宽阔的世界则又收束到一个严丝合缝的空间里。簇新的音乐厅中高端设备环绕,舞台正中央的茱莉亚校徽下多了一行“TIANJIN”,在此刻成为了文化全球化的直观象征。在我观摩的两场音乐会中,表演者既有茱莉亚音乐学院在美国和天津两个校区的老师,也有天津茱莉亚预科和研究生院的在读学生。无论是舞台表演还是曲目选择,都能让人感受到茱莉亚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诚意,这份诚意也在观众安静、双眼逐渐发亮的倾听过程中得到了又一份的确证。

音乐会之后,观众们又会为我们带来许多的惊喜和感动。11月9日晚,在茱莉亚美国校区的长笛教师卡罗尔·温森克的音乐会结束后,许多观众围在演奏厅的门口久久没有散去,只为等到演奏家出门后亲口向她道一声感谢;11月19日晚,天津茱莉亚交响乐团巡演首场,散场后许多观众也是停留良久,与天津茱莉亚的艺术家们一道在演奏厅门前的空地上互相交流,品鉴作品,结交朋友。这种观众与艺术家互为知己、互相交流的文化,也正是天津市民文化中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在这高朋满座、欢声笑语的场景里,古老的市民文化在新的语境中又一次焕发活力,也又一次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新的文化元素。

未来:“共同语言”与“和而不同”的共存

作为“中外共建”的音乐学院,天津茱莉亚学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生事物,也是几十年文化事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至少,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天津茱莉亚的专业和公共文化实践能为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无论是修读预科、研究生课程的同学们,还是周末和一起在音乐会中度过亲子时光的家庭,他们此时此刻的体验都在“天津茱莉亚”这个平台打上共同的烙印。今后,当我们的孩子们在与来自其他国家的朋友们谈论起自己的童年时,或许天津茱莉亚的经历就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今天的孩子们长大,走向世界,“天津茱莉亚”或许会成为跨文化交流中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群体的某种“共同语言”的起点。不同国家的音乐,乃至更广泛的文化形式,必然相形迥异,难以用语言直观地进行跨文化的解释,但至少“茱莉亚的大学预科/研究生课程/音乐会”这些在制度上具有全球延展性的音乐活动,能够使跨文化对话迅速找到一个支点。在这一支点上,下一代的音乐家和来自中国的世界公民便能够条分缕析地解释这些全球性的制度和文化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制度和文化相碰撞和交融,这既能让域外的人群在倾听和比较中对中西文化差异加深一份实感,也能让我们反观自身的文化在这一交融过程中体现出怎样独特的潜质。

但最终,使这份“共同语言”具有长久活力的,还将会是那些“和而不同”的部分。一如作曲课堂上被学生谱为艺术歌曲的诗歌,音乐会后天津观众所延续的“爱文艺、懂文艺”的市民文化传统。在制度化的音乐教育和鉴赏过程中,我们所阐发的那些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往往仍会有许多来源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文化的交流能让我们对外界和自身都有更好的认识,随着交流的加深,我们的下一代也或许能在许多有真实形貌和体感的比较过程中,以新的方式找到与域外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感谢天津茱莉亚学院携手艺术家、学生和观众,为音乐教育和公共文化事业时刻焕发活力所作出的努力。怀着“全球视野,中国情怀”的愿景,我想,来天津茱莉亚看一看,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无论是希望作为学生成为这里的一份子,还是作为古典音乐的探索者驻足短暂停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些很好的回忆。

(作者:于佳煖,南开大学社会学院讲师,中国社会学会文化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美国社会学会决策、社会网络与社会分会理事)

 

【责任编辑:严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