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曾经参与过诺基亚的ovi战略,当时诺基亚如日中天,他们已经通过销售数据意识到了一个全新的影像时代的到来。项目负责人对我说,诺基亚现在卖的不仅是手机,它已经代替柯达和富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照相机厂。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那一年苹果手机发布,诺基亚那艘大船还没来得及掉头就搁浅了。
过去的十几年,手机的智能化和影像化一直相伴相生。市场上贵一点的手机往往把拍照效果作为卖点;同一款手机,消费者需要多花更多的钱买内存或网盘,而存储空间主要被数不清的照片和视频占据了。
当然手机摄像头给我们的回报不仅是拍照,它可以开视频会议,可以扫描二维码,可以人脸识别,它推动了短视频和直播带货…
临近2025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画”出来的照片越来越多,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比如,我现在还能凭借记忆力想起小时候的很多画面,但手上能找到的老照片却如数家珍,毕竟那时拍照是奢侈品,能留下的也大多是小画幅的黑白照片。于是利用一张小学毕业证上的一寸黑白照片,让AI帮我画了一张。当这张照片生成出来的一瞬间,我几乎有一种穿越过去的感觉,注目良久,真想对小时候的自己说上几句话……
当然,限于现有的AI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它画的还不够好。
但要相信,这种技术进步将是很快的,就像手机拍照的像素数据不断飙升一样,随着AI技术不断迭代,未来它会画的越来越好。
1000年前,王安石看着自己的画像,写了一首《传神自赞》:
我与丹青两幻身,
世间流转会成尘。
但知此物非他物,
莫问今人犹昔人。
大概的意思就是:我与画像两个都是幻身,随着世间的流转,最终都会化为尘埃。只知道此画中的人便是自己,不要问今天的自己是否还同昔日的自己一样。
200年前,人类发明了摄影术。目前第一张永久性照片被认为是由法国人尼埃普斯于1825年完成的,他使用感光的方式复制了一张17世纪的荷兰版画,图案中一位男子步行牵着一匹马。这张照片直到2002年才被发现。
如今,随着这两年AI技术的广泛应用,经历了“画像时代”和“摄像时代”,人类正在迎来“幻像时代”。
需要说明的是,“幻像时代”是我生造的一个词,因为我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这种新鲜事物,临时先用一下吧,大家能看懂就行。以后老师们有更合适的词,我再改。
在“幻像时代”,不要说把记忆里的画面重现出来,甚至AI可以帮助每个人把梦里的东西画出来。如此,手机用户们也就从“人人都是摄影师”变成了“人人都是画家”、“人人都是造梦者”。
不得不说,凡事都有利弊。这种“幻像”技术广泛应用,将让传统的“眼见为实”面临巨大挑战。
一方面,AI仿冒正成为新型电信诈骗手段。即便拨打视频电话,诈骗分子也可以仿冒人的面貌、表情和声音。普通人用肉眼几乎难以辨别这种新型伪造手段。(骗子花样太多,此处不赘述)
另一方面,“幻像”的信息会影响“幻觉”的生活。就像《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题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即便在现实里,现在很多手机的拍照功能也默认加持了AI功能,从按下快门那一刻起,照片就开始失实了。不要说人像美颜功能,就是面前的景色也加了滤镜。比如,很多厂商宣传自己的手机拍月亮效果有多强大,实际上,潮汐锁定的月亮总是一面对着地球,世界上所有的月亮照片都长的一样,我很怀疑,拍月亮时,是AI把一张清晰的月亮嵌在照片里。
看来技术和文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只是我相信,当人们对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自然的有了足够的尊重,在审美上还是会追求返璞归真的。就如我最近用AI做了很多照片,再翻开小学毕业证上那张一寸黑白照片,还是觉得它最好看、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