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下考古成功迈入深海,总台再次独家推出CGTN出品的纪录片《深海遇见丝路》,记录我国水下考古人员在中国南海1500米深海惊现巨大沉船遗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并对海下文物进行了研究性打捞。这两处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明确为明代正德年间和弘治年间,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为航线航路、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对阐释我国海洋文明特质,推动文明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记录中国水下考古成功迈入深海,彰显最新深海考古成果。
中国水下考古自诞生以来,工作范围仅限于浅海,考古队员的下潜深度只能到40米左右。近年来,随着我国自主研发“大国重器”的科技进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横空出世,作业深度达到4500米,成为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重要里程碑,也让中国水下考古迈入深海成为可能。
2022年10月,我国深海考古调查团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西北距离三亚约150公里,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海海域发现两处规模庞大的古代沉船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该片详细记录了中国水下考古人员的深海考古巨大成果,他们拍摄了十多万张照片,这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镜头以现在进行时态记录了考古队员清洗出水的一件干支纪年字款的红绿彩碗。现场群情兴奋,大家欣喜若狂。因为这只碗内底部绘有红绿彩绘仙人醉酒图,外腹部有红绿彩绘婴戏纹,外底以红彩双方框书“丙寅年造”款,坐实了一号沉船的年代为明正德年间!
2023年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对外发布消息:我国南海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分别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年代比较明确。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该成果被列为2023年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
二、记录打捞深海宝藏的过程,权威访谈还原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繁华盛景。
镜头聚焦这次世界级的重大考古发现。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认为,现场的文物数量巨大、品类丰富、档次很高。有很多是填补空白的,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景德镇是一个连接世界的瓷都”,从16世纪起,中国瓷器所引发的全球工艺和贸易交流,创造出一种全球流行风潮。在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发展非常繁盛,行销世界。从一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文物,在实验室进行了脱盐保护处理,并陆续陈列于中国南海博物馆。出水的紫釉玉壶春瓶,青花人物罐等瓷器,颜色鲜艳,造型端庄优美……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色彩斑斓的珐华器。珐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二次烧成的器物。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体型硕大、双层,外层镂空内层为实心内胆,主体纹饰是孔雀牡丹纹,牡丹花的花蕊和孔雀都贴了金箔,颜色艳丽,装饰非常华贵,天下独一无二。
甘淑美是英国东方陶瓷学会理事,她认为,这些是首次在沉船中发现的珐华瓷器。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历来罕见。一号沉船出现批量的珐华器,可谓惊艳天下。
该片采访多位中外专家,探寻历史之谜。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南海一直是重要的商贸通道,广袤的海面上,货船商贾往来不绝。南海西北陆坡的两处沉船,它们来自何方?又要去往何处?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一号沉船装满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其中有不少是外销高定精美瓷器,始发港可能为广东或福建沿海,从海南岛东部穿南海西北陆坡海域,沿越南中南部前往贸易中转地马六甲。二号沉船可能在马六甲装载乌木等珍贵原木后,经过越南中南部,穿过南海西北陆坡海域,再经海南岛东部,返回广东或福建沿海港口。原木被截成一定长度,呈黑色,质地较硬,为柿科柿属的乌木,该树种自然分布地区为斯里兰卡、印度南部、安达曼群岛以及尼科巴群岛。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邓启江认为,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的繁盛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专家们认为,中国在明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已掌握水密隔舱造船技术。随着“郑和下西洋”,中国丝路商船远达西域,回程装满西域的香料、珠宝、木材等,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和平之使”的海洋文明史。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一号沉船遗址满载如此巨大体量的外销瓷货物,反映了在欧洲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以中国为中心的南海贸易航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环,在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片充满了人文关怀,不回避航海就会遇到大风浪强台风等风险,两艘商船先后遇险在相邻海域沉没,书写了人类悲情的航海史。但是,保存良好的遗址,也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实证。
该片具有国际视野,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他认为:“当今中国高超的深海探测技术,能够以如此水平的精度和细致程度进行探索,达到了非常高的国际标准。因为这些环境并不容易探索,这样的技术可以帮助许多其它国家,促进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南南合作,以保护我们的水下文化遗产,这将使我们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体现“四力”的采访,纪实的美学追求,匠心精良制作,打造典藏精品。
团队努力践行“四力”——脑力、眼力、脚力、笔力,十年间多次深入南海一线,同时走访多个研究机构,拓展国际视野,采访权威专家和当事人,不回避热点问题,让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同期声都有国际传播的价值。
客观纪实美学呈现:一是“好看并有趣”是该纪录片创作的一大特色。好看——极致震撼,是该片画面之美产生的核心张力,有趣——是该片故事化叙事呈现的特点。让每个故事都落在有趣的看点上。如冯万丽的工作就是制作海底全景图,以便研究和精确提取水下文物。她如痴如醉,做梦梦见自己是一条鱼,近距离在水底观察这些文物。二是创造蒙太奇语境下南海碧蓝诗意意境之美,增强真切感。三是强化沉浸感。寻访人在“深海勇士”号舱内、在海南水下考古博物馆、在实验室等有意义的场景,采访专家、当事人、见证者,用心提问,挖掘真实细节。
CGTN纪录片《深海遇见丝路》体现了总台电视纪录人锲而不舍的匠心精神,十年间用镜头全景记录南海的方方面面,用国际主流叙述呈现暖心的故事,用纪录片这种国际通行的语言,在与世界对话中展现独特的优势,全媒体矩阵融合传播,从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具体播出时间:12月28日总台CGTN全语种和全新媒体平台及海外平台重磅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