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田园之美 阳朔杨堤漓江行(二)
杨应森
2025年01月09日
(图为杨堤乡旅游码头全貌。)

漓江水秀,两岸山奇。

漓江两岸的山,没有群峰连绵的雄浑粗犷,而是孤立突兀的精致秀丽;行走山间,少见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多是枝叶茂盛的低矮灌木。

杨堤乡地处中国南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的核心区。我问随行的杨堤乡党委委员黄桉鲆,喀斯特地貌是否不宜种粮?

黄桉鲆说,“杨堤的群众会根据地域特征进行产业选择,宜粮则粮、宜果则果。”

(图为杨堤乡中南村田园风光。)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黄桉鲆的回答,让我想起唐代诗人韩愈描述桂林的诗句。唐代,桂林便是向朝廷进贡珍禽翠羽、广种水果之地。今日,虽不可猎禽取羽,但广种水果,则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一条路径。

黄桉鲆告诉我:“目前,杨堤乡在稳定粮食种植的前提下,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已经是杨堤农业的经济支柱和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图为唐高美在查看沃柑长势。)

2015年,共产党员唐高美带领唐家村村民,在150亩土地上种下12000株沃柑。两年后,采摘的第一批沃柑赚了钱,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前景。现在,唐家村的沃柑种植面积超过500亩,年产值约350万元。

有着600多年村史的中南村,也是靠着种植沃柑、夏橙,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秦海颂说,中南村目前种植了1000多亩沃柑、夏橙,村民们从一亩沃柑地里,就能获得约6000元的纯收入。

(图为唐高美在采摘沃柑。黄桉鲆摄)

浪洲村村民赵记养是村里有名的种果大户。2012年,他率先在村里种了一亩砂糖橘。“我的橘树用漓江水灌溉,橘的品相好、味道甜,很受客商青睐,批发价都很喜人。”赵记养说,他现在种了30多亩,年收入30多万元。

浪洲村党支书、村主任赵国斌说,看到赵记养靠种植砂糖橘致富,村民们于是纷纷效仿,现在,全村砂糖橘的种植面积已达500多亩。

(图为果农在给黄皮果分拣、装箱。黄桉鲆摄)

杨堤乡种植黄皮果的历史悠久。这些年,村民们引进新品种鸡心黄皮果,由于品质好,市场上价钱也卖得高。上龙村村民沈先发种植的12亩黄皮果,每亩产果3000多斤,全年卖黄皮果的收入超过10万元。

杨堤乡乡长宾焕兴告诉我,近几年,杨堤乡共投资5200多万元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打造了唐家沃柑基地、黄泥嵅夏橙基地、浪石上龙黄皮果基地、浪洲砂糖橘示范园等,黄皮果、沃柑、砂糖橘、沙田柚、夏橙等特色水果的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

(图为志愿者在帮村民挖红薯。莫培华摄)

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杨堤乡,山多地少,村民便在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做文章。杨堤村、中南村村民在水稻收割后又种红薯,我来杨堤的这些天,正值红薯丰收,红嫩的红薯带着泥土的清香,堆满地头,乡镇干部都来到田间,帮助村民收红薯。目前,杨堤乡的红薯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亩产1500斤左右,亩均增收1000多元,“一亩田赚了两次钱”;浪石村、中南村通过集约土地,形成了百亩油菜花种植基地,吸引游漓江的游客同时赏花景,带动村里民宿、农家乐的发展,“田里田外两头赚钱。”一些村在零散的旱地、撂荒地种植莴笋、萝卜等蔬菜,种植面积达300余亩;林间养蜂、树下养鸡也在农户中兴起。

(图为作者在浪洲村一民宿家中与主人洽谈了解住宿情况。)

宾焕兴说,乡政府的工作和责任,是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比如疏通交通、信息、销售渠道,让村民的产品运得出、卖得好;培训种植、管理技术,让村民的产品品质好、收效高。”

杨堤乡党委书记杨润华接过话说:“你家住潮汕,蜜饯可是南派广式蜜饯的代表,凉果赫赫有名。”她告诉我,杨堤乡打算派人去潮汕地区走一走,考察学习蜜饯的制作工艺,以深加工提升黄皮果的附加值,让老百姓增加收入,为丰产的黄皮果销售找到新的出路。

(图为志愿者在帮助村民采摘夏橙。黎夏芳摄)

初冬的桂北杨堤,暖阳普照,漓江清澈,奇峰倒映。漓江两岸的村落里,树下品茶聊天的老人、林间修枝培肥的果农、院内撒料喂鸡的村妇、门前玩耍嬉戏的孩童,山水之美与田园之美交相辉映、完美相融。

(图为乡村新貌。 唐艳兰 摄)

我不由得对杨堤乡党委书记杨润华赞叹道:“好一幅飘着人间烟火的山水田园美图,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只是眼下冬时,并非杨堤最美的时候。”杨润华笑着对我说,“春时,水稻秧绿、油菜花黄;秋日,黄皮果黄、砂糖橘红,杨堤更美。”

(图为杨堤精致秀丽的山水。黄桉鲆摄)

(注: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乡政府提供。)

作者:杨应森

【责任编辑:韩鹤】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