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和合之美 阳朔杨堤漓江行(三)
杨应森
2025年01月15日
(图为美丽的浪石风光。)

漓江由桂林进入阳朔,第一个流经的村庄,就是杨堤乡浪洲村。

据《阳朔县志》记载和学者考证,浪洲村的前身,为唐李渊武德年间所设立的漓江水道驿站新林驿,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图为广和圩古街道。莫树英摄)

漫步浪洲村,古街、古宅、古井、古碑、古树、古庙、古祠、古桥,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桂北古村落的千年岁月。清代后期,村民筹资建圩,以“广开源、和为贵”之意,取名广和圩,曾是杨堤一带繁华一时的经贸中心。

杨堤乡人大主席喻晨鸿说,“以和为贵,是杨堤的民风。”

(图为山歌爱好者在杨堤乡开展唱山歌活动。黄桉鲆摄)

杨堤乡的村民多为汉族,也有汉族与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村民混居的自然村。喻晨鸿告诉我,每年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节,乡里都要组织山歌爱好者和学校的孩子们身穿壮族服饰,在漓江边举行精彩的山歌会。

漓江杨堤码头上,铜鼓咚咚、歌声悠扬。山歌爱好者们把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漓江山水等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歌词,融入美妙的山歌,以最具民族特色的联唱、对唱等,向十里八村的各族村民和各地游客激情献唱。

(图为杨堤乡的学生们身着少数民族服装在开展活动。黄桉鲆摄)

中南村47岁的苗家女肖庆云,曾是桂林城里的饭店主厨。2009年,为照顾家庭,返乡创业。经过多年的摸索,她成为村里砂糖橘、脐橙的种植大户和技术能手,20余亩、2000余株砂糖橘和脐橙的年收入超10万元。

热心快肠、乐于助人的肖庆云种植橘橙致富后,主动将自己摸索出的种植技术传授给邻里乡亲,特别是帮助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创业脱贫,被村民们视为好女儿、好姐妹,推选她为村妇联副主席和桂林市人大代表。

肖庆云说,民族团结、家庭和睦、助贫致富,是她的“三块责任田”。

(图为杨堤乡党委书记杨润华[前排中]、乡长宾焕兴[右二]等领导在“浪洲村村史馆”开展文化调研。)

杨堤乡党委书记杨润华告诉我,“民族团结、家庭和睦、助贫致富,也是杨堤的乡风。”2024年,杨堤乡成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

随着旅游业的兴旺,漓江山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杨堤,其中有不少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外国游客。

(图为浪石村古民居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黄桉鲆摄)

2012年,从上海来桂林旅游的荷兰留学生马尔廷,被浪石村喀斯特地貌的田园风光、尤其是一幢250年前的清代民宅所吸引,于是联系生活理念相同的美国朋友埃里克,与浪石村签下20年的租赁合同创办民宿,取名“老家”。

马尔廷、埃里克在理解清代桂北民宅设计元素的基础上,保持古宅原貎进行翻修。在浪石村村民的帮助下,“老家”民宿于2013年8月开门迎客。开业后短短两年,就接待了140多个国家300多名访客。

(图为作者在民宿古宅与“管家”交谈。)

浪石村乡村医生苏海波是“老家”民宿的管家,他对我说,“我接待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学会了英语,我为家乡的山水和文化感到骄傲。”

阳朔县顺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开平告诉我,目前,漓江筏工、乡村民宿、农家乐已成为杨堤乡村民融入旅游业的重要渠道。杨堤码头的漓江排筏游,去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50万人次。

(图为浪洲村的村史馆成为游客的“打卡”点。)

在杨堤乡,还有一群特殊的“乡民”。

山多地少的地水村村民,在“石头缝”中种植柑橘。“每到柑橘丰收,山上的猴群就出来捣蛋,树上挂的果子全被猴群吃了。”村民唐运林哭笑不得,“果园还没开售,就被猴群吃掉了差不多一半。”

(图为村民给猴子投喂花生。)

地水村党支部书记唐咸奎说:“猴群一年至少吃掉村民上万斤柑橘。”他告诉我,村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很强,尽管猴群给村民造成了一定损失和困扰,但从来没有村民去伤害猴群,“保护猴群,也等于保护了漓江生态。”

杨堤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刘信葵说,漓江沿岸近年猴群数量在扩大;不仅猴群,漓江上的白鹭数量也在增加,“这表明,漓江水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图为浪洲美景。唐艳兰摄)

刘信葵还告诉我,阳朔啤酒鱼是当地一道特色菜,为解决食材需求和执行漓江禁渔令的矛盾,杨堤乡利用中国联通的漓江瘦身鱼智慧养殖系统,建设养殖大桶、抽取漓江水进行成品鱼养殖,“既保护漓江鱼群,又满足食材需求,还让村民养鱼增收,大桶养鱼的废水经处理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一举多得。”

(图为漓江瘦身鱼智慧养殖大桶。莫培华摄)

漓江的青山绿水间,民族团结奋进、中外友好交流,鱼跃、猴嬉、鹭飞,杨堤乡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合之美。

杨堤乡党委书记杨润华说,这种和合之美,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成果。

(图为杨堤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注: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乡政府提供。)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