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蛇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突破百亿票房,坐稳了中国票房头把交椅,其市场表现不仅印证了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商业潜力,更标志着中国动画产业体系的一次历史性新突破。在国内市场大热之外,《哪吒之魔童闹海》也开启了在海外市场的征程。2月13日起,影片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上映,2月14日起登陆美国、加拿大各大院线。我们期待国产动画“走出去”能越迈越扎实。本文将探讨《哪吒2》背后的中国动画产业的突破与创新之处,并分析向外传播亟需解决的现实矛盾,最后探求国产动画更好“走出去”的破局之道。
一、《哪吒》大热之下:中国动画产业的突破与创新
1.传统故事的创新表达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传统故事是国产动画的宝贵资源。传统故事本身富有深刻的寓意和情感,但如何通过现代化的视角和叙事手法来呈现这些故事,成为国产动画创新的关键。例如,《哪吒魔童闹海》通过重新演绎中国神话故事,不仅保留了哪吒的传统元素,还注入了现代的英雄情结和个人成长的主题,巧妙地将“反叛”与“救赎”的故事线与年轻观众的情感需求结合。
近些年来,国产动画也学会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观众需求相结合的可能性,谋求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引起同样共鸣的表达方式。《白蛇:缘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作,不仅展示了白蛇的爱情故事,还通过精美的视觉效果、创新的情节设计让西方观众能够轻松理解并感同身受。通过创新表达,传统故事逐渐不再是“本土化”的符号,而是具备全球文化吸引力的内容。
2.画面特效、制作技术的节节高升
中国动画行业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3D动画、CG特效、人物建模、渲染技术等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产动画作品在视觉效果和制作质量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尤其是在影片的画面流畅度、打斗场面、场景设计等方面,国内动画作品的效果越来越具震撼力。动作捕捉技术和人物建模技术逐渐成熟,能够使角色动作更加真实流畅,且更加细腻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增加了人物的情感表达,这使得国产动画在情感传递上更具感染力。例如,《哪吒魔童闹海》便使用了先进的3D动画技术和大量的特效处理,比如粒子水墨技术,展现出精细的画面质量。
3.众人拾柴火焰高:产业集群效应
《哪吒之魔童闹海》片尾洋洋洒洒列出的138家制作公司,既展现产业集群效应,更揭示现代动画生产的分工协作本质:《哪吒之魔童闹海》里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海水画面的视觉呈现,得益于导演田晓鹏及其团队对自主研发七年的粒子水墨技术的开源共享;活泼可爱的土拨鼠造型是《熊出没》团队贡献;出品过《白蛇》的追光动画团队同样贡献了化龙的造型……《哪吒之魔童闹海》背后,是国产动画行业协作水平的提升和技术共享的实现。中国动画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条,涵盖了动画制作、发行、衍生品开发、IP授权等多个环节。
二、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现实与矛盾
1.剧情难以理解:文化背景差异巨大
中外文化符号与叙事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的传统故事、文化符号、历史背景等常常与国外观众的文化经验相去甚远。例如,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家族观念、龙的象征等符号对国内观众来说十分熟悉,但对西方观众而言则较为陌生。即使是一些经典的中国神话故事,如《哪吒闹海》,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也可能让外国观众感到难以理解或产生文化上的疏离感。
另一方面,一些国产动画中的人物设定、情节构建往往以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基础,这对外国观众来说可能不容易引起共鸣。比如,人物的性格塑造、情感表现以及一些情节的设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这在国际市场中可能会导致观众的理解障碍。例如,《大鱼海棠》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动机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观众来说可能显得过于抽象或难以捉摸。
2.进退两难:“翻译”好中国故事任重道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中国故事时,除了文字的转换,还涉及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幽默方式等层面的转化。例如,中国的古代诗词、成语、典故等在翻译时可能会失去原本的韵味和深意。即使是简短的对话,也可能因为语言的差异而让观众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哪吒魔童闹海》中充满中国特色的台词、幽默和民间传说,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完美的还原,这也是它能否在外国市场产生强烈反响的一个难点。
翻译中国故事时,可能需要对某些情节进行适当的文化适配,改编成更符合外国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然而,这种改编容易陷入“文化失真”的困境,使得故事的原汁原味受到损害。过度本地化的改编可能让故事变得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反而不能真正传达中国故事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三、主动求变:国产动画更好地“走出去”的路径探索
1.文化交融:将民族性融入世界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产动画要“走出去”,不仅要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还需要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找到文化交融的点。这种交融不仅是单纯的文化输出,更是在尊重和吸收全球文化的同时,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度与魅力。国产动画可以借鉴西方动画的叙事结构和情节设计,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作品既具有全球观众熟悉的故事架构,又不失中国特色。
中国故事的普适性是其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尤其是在全球观众的情感需求上。例如,成长、奋斗、友情、亲情等普遍主题是每个文化圈都能理解和感同身受的内容。国产动画可以将这些情感元素作为核心,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与普世价值观相结合,通过动画作品引发全球观众的共鸣。
2.内容为王:故事内容与画面特效精益求精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故事框架可能难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国产动画在故事内容上必须追求创新,避免落入陈旧的套路,这不仅要求创作者挖掘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要与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兴趣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时代感和文化共鸣的内容。
另一方面,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有利于国产动画的“走出去”,优秀的动画不仅仅依赖于故事情节,还需要出色的视觉呈现。流畅的动作、细腻的细节和震撼的特效,都是优秀的动画作品不可或缺的东西,随着技术的发展,国产动画制作团队也可以不断尝试引入先进的渲染技术、动作捕捉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提升作品的观感和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