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逾千载 击波斗浪现辉煌
台湾作为历史、经济及文化多元的“海洋之舟”,纵跨欧亚大陆东南边缘温带与热带。台湾舟楫的演进与荣枯自史前就显著影响其原住民的迁徙拓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及海权扩张。闽南及粤东大批居民一度筚路蓝缕,渡过风急浪高的台湾海峡,于明末清初移垦台湾,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维社会。
随着东西方两大贸易体系碰撞,台湾成为中国连接海外经贸重地。中国东南沿海海商依托地理优势,成为这一广阔海域贸易主导。作为东南海防最前沿,台湾因此也成为中国海防战略要地。万历末年,明廷福建官方已在台岛驻兵屯垦并于1618年设置城堡。18世纪初期,大陆人口剧增,漳州、泉州居民为发展和谋生蜂拥而至,移民高峰令台湾 “糠谷之利甲天下”。
台湾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了陆台间手工艺品输入及农产品输出之繁荣场面,台湾港口聚落及航运贸易如日中天,大陆文化及儒学教育在清政府统一台湾后便在岛内广泛推行,设置府学和县学的同时,私学、义学、私塾乃至更高层次书院星罗棋布,儒家思想备受推崇。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立台湾省之后,科举制度促进中华文化在岛内普及和传播。台湾人才辈出,社会日臻进步。
19世纪中叶,日本及英、美、法觊觎台湾地缘优势和繁荣商贸,拓展经济利益,开设商埠洋行,强权殖民掠夺,垄断岛内市场。美国亦跃跃欲试,构筑亚洲帝国,其东方舰队进入台湾水域并在台建立美国移民区。美国驻华署理公使田夏礼(Charles Denny)1888年视察台湾洋务运动,肯定台湾得益于茶、糖、樟脑等丰富物产。其海洋文化的开放、创新和海纳百川之风气已经快速推进台湾现代化。
国际风云多变幻 命运多舛难主宰
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五十年间,基本情况依然未变。台湾的开拓与发展史凝聚着包括岛内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的血汗与智慧。1943年中美英《开罗宣言》宣告,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此后,台湾在法律及事实上归还中国。
1949年以来,虽然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决议,即第2758号决议。决议清楚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在联合国代表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长期以来,两岸在政经及文旅诸领域有遥望有期盼亦风风雨雨,历经磨难。大陆调整对台政策,释放友善,推进交通、邮电、文体及学术发展,绿营虽恢复与大陆智库层级接触,两岸互动仍受局限。台湾坚持凡事先交“小两会”,往来受阻,恢复观光之日一眼望不到边。信任机制坍塌及沟通平台遭破坏。
美台互动埋隐患 台湾命运难预见
继2022年5月28日美国国务院更新“美台关系”页面,2025年2月13日,其官网再度更新“美台关系现状”并删除“不支持台湾独立”字眼。稍前沸沸扬扬被观察家视为打破外交程式的中美“密谈”或者民间谑称的所谓“交易”正徐徐撩开面纱。针对这次更新,台湾各界及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甚至有学者称美国利用台湾筹码向大陆“敲竹杠”,搞诈骗。
早在新石器时代,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便已萌芽。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抵达台湾;隋朝时,大陆与台湾的接触更为频繁;元朝正式设立澎湖巡检司,将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管辖。清朝政府于1684年设立台湾府,1885年改设台湾为行省,是当时中国的第20个行省。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迫使战败的清朝政府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1945年,中国重新收复台湾,结束日本在台长达50年统治。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今日之台湾,不宜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倚美谋独”,“以武谋独”难成气候。分久必合乃天下大事。一统天下,是民族崛起之需,属事物发展必然规律。
(原载2月24日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中华时报”及“中华时报-澳门网”,部分内容有删改,作者邢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