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传江  >>  正文
AI时代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
鞠传江
2025年03月27日

人工智能(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全球产业和经济格局,中国作为全球AI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正处于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关键阶段。如何把握AI时代的发展机遇?这成为目前各级政府、企业,甚至个人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目前,包括Deepseek等一批国产AI大模型,正在各个领域落地实施,使成千上万家企业能够快速对接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技术迭代。包括华为海思、寒武纪等一批企业开发出的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突破了西方对高端芯片的技术壁垒和封锁,降低了对进口的依赖,发挥了巨大作用。

AI技术正在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智能化转型。中国工信部推出“人工智能+制造”行动,重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计划到2025年建设200个高标准数字园区,推动智能制造全流程优化。

目前,中国制造业AI应用率约为11%,预计未来将以年均46%的复合增长率快速提升。到2025年末,智能制造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别,AI芯片(如华为海思、寒武纪)在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成为核心驱动力。

人工智能在智能生产管理层面快速推进,通过AI优化生产计划与资源分配,提高生产效率。宝钢在炼铁、炼钢、轧钢全流程均实现AI技术深度应用。例如,宝钢智慧高炉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工艺参数,能耗降低15%,设备停机时间减少33%。宝钢的“火眼金睛”AI机器视觉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热态高速线材表面缺陷检测,缺陷检出率达98.3%,分类准确率达94.08%,远超国际水平。华菱钢铁旗下湘钢落地全球首个钢铁行业AI大模型,覆盖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库的全链路智能化,新钢种研发周期缩短30%,研发成本降低25%。唐钢的“高品质热轧带钢板形板廓智能检测及控制”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闭环控制命中率超98%,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板形监测难题。

人工智能(AI)技术正深度融入中国港口运营的各个环节,从生产调度、安全管理、自动化装卸、物流优化,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应用场景,AI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港口向“智能化、全自动、高韧性、低排放”方向转型,提高在全球航运业的竞争力。

通用大模型在预测设备故障、质量检测等层面的应用正在中国工业领域快速推进。

中国企业面临数据共享难、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而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和AI大模型赋能,使数据和技术共享成为可能。

而AI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农业领域的精准化、智能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AI技术成为提升生产力的关键。中国提出到2025年农业数字经济占比达15%,并投入财政支持智慧农业发展。例如,广东建成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全程自动化作业。通过卫星遥感与无人机技术分析农田数据,中国的稻瘟病识别精度达92%,叶面氮含量预测误差低于8%,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AI预测模型融合气象数据,农产品产量预测准确率达90%,市场价格预测准确率为85%。

人工智能在这个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目前,中国的生成式AI(AIGC)用户规模超2.49亿。AI技术大模型在金融、教育、设计、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应用非常迅速。

智能诊断AI辅助系统提升疾病早期识别率,如医疗影像分析准确率显著提高。国产大模型DeepSeek已在全国近90家三甲医院部署,覆盖安徽、北京、上海等20余省市,涉及临床决策、病历质控、影像分析等应用场景。

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推动AI技术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 中国正在建设开源算法平台和行业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降低企业开发成本。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突破。目前,中国在图像识别算法、大模型技术、机器人、智能驾驶、人工智能算力成本等应用领域已经居国际领先水平。

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AI人才需求激增,预计到2030年将面临400万人的AI人才缺口。今年春季招聘季中,AI工程师岗位需求增长近70%。

全国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纷纷推出AI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各级政府竞相出台专项人才引育政策,精准引进全球“高精尖缺”人才,弥补高端人才短缺,并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领域还有很多短板,要加大对高端芯片和基础算法的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突破技术瓶颈成为当务之急。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健康、智慧交通等关键领域,推动AI技术在多领域的深度融合。

AI时代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相信通过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构建高质量人才梯队,中国有望在5到10年内在全球AI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