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会结束,政府工作报告举世瞩目。“信心”成为热词。“科技革命”“产业升级”“制度创新”以及“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为“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提振消费、扩大投资、加强对外经贸联系、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为基础构建新时期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新格局。
依据《经济日报》、海关总署及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消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2.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3.2%,全国服贸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卖全球”与“买全球”协同发展、双向发力。“稳”态势持续,“进”步伐坚实。
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在去年GDP近135万亿基础上维持5%增速,这表明中国经济务实稳健,在不确定的全球形势下坚持高质量发展,对国际资本与中国经济、对全球互通互联的自信和乐观。中央财政预留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统筹兼顾经济结构优化转型理性考量和“质”与“量”相得益彰,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塑形新质生产力
以高端装备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业态近两年生机勃发。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速显著超越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网络销售、数字文旅及高能效智能家电等新型模式推动了居家行业转型升级。中国的潜在市场、庞大的产业群体、完备供应链及可持续政策,在调控及监管下以价格机制和有序竞争因地制宜科学配置。
国家新战略着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发展提质增速,加强对生物、量子、新能源新材料、嵌入式AI和6G投资,提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及大语言模型应用于工厂和汽车“人工智能+”行动,优化管理技术,提升总要素生产率。为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壁垒及国际经济循环失能和匮乏动力,加装发动机。
中国致力于政策创新,逐步适应“无美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和新经济范式。大国贸易战不只是局限于关税增减单线之间,而且与囊括北美、欧盟、中东乃至中国台湾及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以全球为棋盘的多头对弈及彼此关联,通过多点交易塑形新经济秩序,培育新发展理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中国正以向“新”而行的自信,加大力度投资,为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做铺垫。20年来,基础研究与实验经费投入由不足千亿元增加到3.6万亿元。创新成果加速转化,更多专利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
生产力要素、结构与功能互联的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手,必然驱动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快速融合发展。作为全局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工程,多主体、多维度彼此依托,形成系统性协同效应与发展势能。
新形势新预期催生新动能
DeepSeek及Manus近期出圈,佐证了中国在技术创新实践过程中探明到了通往科技最前沿的路径。在科技创新上实现了决定性发展。尽管中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仍有较大突破空间,但毕竟击溃了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本神话”和技术垄断。
人工智能突飞猛进为多地政府提升工作效能。广东、山东、江苏及浙江多地接入DeepSeek政务体系。深圳市福田区推出70名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几秒钟即可精准完成多日服务任务。科创提升资本回报拉动投资,改善总需求低迷现实,技术突围基础上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政策支撑属重中之重。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日前表示,美国需要更多马斯克发展高端制造,而中国则需要更多泰勒-斯威夫特类型消费文化推手摇旗呐喊。从服装家电到机械装备再到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中国创新力离不开民营企业非常规发展。行业领袖成长亦需要成长空间。
解决深层问题有望深化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以科创提升资本回报拉动投资。营造包容普惠的合作与营商环境。美国高盛预测,中国GDP或将在2030年增加20至30个基点。有序开放医疗、教育、电信及互联网、提升消费场景及传统动能、发展低空经济,有利于保护民营经济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国家民企座谈会强调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全社会对包括影视文化民企在内拉动中国经济作用的认知。“增信心、稳预期 ”有望对诸如行政性垄断、公平性竞争、歧视性市场准入及优惠政策倾斜等要素配置进行高规格进一步校准。
中国经济占全球18%,经济增长贡献30%。逾97%出口产品来自民企。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令民企低迷。官商关系难摆正,主管部门掌控权利“旋转门”,潜规则庞杂深不见底,皆会阻滞经济运行,无益于经济模式升级,国家发改委因之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鼓励民企拼搏创新释放潜能新机制,值得期待。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载体,其动态的市场组织堪称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孵化器。民企之于GDP、税收及就业功能不言而喻。创新基因、技术活力及竞争能力有利于新经济生态培育,“非禁即入”普惠措施可最大化保护民企利益。
中国与世界共命运。世界经济碎片化,不稳定性上升,需要中国开放市场,资源共享,大国强国加强联系,尤其需要持有开放合作新姿态提升新格局,平衡国企与民企、政府与市场、对外经贸与国家安全之间多重关系。
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呼唤消费文化软实力
消费作为经济贡献率超过投资的第一拉动力,中国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旨在增收减负,驱动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让智能、环保与安全给居民提供舒适、愉悦及便利。
稳步适度调整工资,拓宽增收渠道,加强生育养育教育与医保支持,满足住房需求,延伸汽车消费链,强化消费品牌引领,改善消费环境,加大消费贷款投放力度,降准降息、退税补贴以稀释债务、化解焦虑。低失业、低通胀、低赤字以及“持续、快速、健康”的新经济文化成果已是人民追求的生活目标和关注议题。
近年来消费、投资及进出口乏力衍生诸多社会问题,消弭多年沉渣似有泛起之势。道德沦丧、奢靡浪费、价值观扭曲。各种滥情和交易案例不绝于耳,在民间、机关乃至高校并不稀奇。经济低迷引致歪风邪气,消费文化功利化和变异。
“投资于人”和“反内卷斗争”要求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关注精神健康,提高幸福指数,监管加班加点,禁止延长工时;改革文山会海,倡导精兵简政,废除不合理政策及观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劳动者素质,杜绝异化形式主义和人浮于事,引导劳动者进入消费市场,科学释放消费文化软实力。
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日前发布“2025全球软实力指数”,中国排名由2024年的全球第三升至第二。从科技创新到文化传播,从国际合作到发展可持续,中国形象和影响日臻深入人心,在国际秩序纷扰和全球地缘政治吃紧的情况下,提升了塑造国际规则及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塑旅。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正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文旅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赋能社会经济,优化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除社会治理、教育管理、科学引领、和谐环境、提供就业岗位、优化经济结构、完备产业体系仍需硬功夫和大力气外,尚待利用国家制度优势,科学调控,上下协同,以发展信心展望中国新格局新经济。
营造市场环境强化投资信心
中国新经济以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支撑,新时期经济发展较传统商业模式更具动能、活力和便利。新经济与创业创新不无关系。政府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传统产业与新经济融合令智能制造“质”“量”共进。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或出现产能过剩,制造环境压力,遭遇财政困难,甚至滋生贪腐,透支资源,造成浪费,但通过劳动法规建立福利制度,完善社保系统,综合利用财政、货币及产业政策工具,可因地制宜,令上述弊端得以一定匡正和规避。
政府投资“增后劲,补短板”,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国家层面用于投资建设资金高达5万亿。去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凸显,既稳增长防风险、支持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又确保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有经济学家预判,囿于中美关系扑朔迷离,地缘政治斗争仍可能升级,外围不确定因素不易预期。关税壁垒、科技围困及贸易战不同程度阻滞经济。房地产政策倾斜需求端,亦未必转入需求驱动范式,开发商投资或受制约,经济波动料成事实。
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改善国际消费环境,打造外籍人士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在语言、交通、尤其互联网诸领域提供特殊平台服务,吸引并留住国际人士旅游参观、投资消费,完善入境、流动及信息输送良性机制。
“十四五”收官之际,中国经济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为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提供前提。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融合,环境治理与资源整合的兼顾,机制优化和制度创新的统筹,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和全球性竞争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战略窗口期。
中国“十五五 ”(2026-2030)承上启下,实现前期成果新突破、新跨越,将直面挑战,备受考验。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有效需求不足和结构性矛盾错综复杂,迫切需要稳增长,培育新动能,放大宏观政策,恢复企业信心及对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的全面提升。(作者:邢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