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潮汕守味人——小记吴宗林和他的杏花吴记牛肉火锅(上)
杨应森
2025年07月11日
(图为吴宗林在六盘山西麓高原天然牧场探望“牛友”。林耿洲 摄)

潮汕牛肉火锅的历史,据说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只是不如川渝火锅、北京火锅风靡全国。不过近几年,潮汕牛肉火锅也在国内蹿红起来。

杏花吴记牛肉火锅,是广东汕头新近崛起的餐饮品牌。自从店主吴宗林2021年在中央电视台解说潮汕牛肉火锅,这家火锅店更是远近闻名。

(慕名而来的食客给杏花吴记牛肉火锅店带来一派生意兴隆、人气旺盛的景象。‌郑佩珊 摄)

无论午间夜间,杏花吴记牛肉火锅店每天都顾客盈门。在包厢,我和吴宗林一边品尝鲜嫩的牛肉,一边聊着潮汕牛肉火锅和他的火锅店。

不负牺牲

吴宗林并非是潮汕人,但他的老家福建诏安,紧邻潮汕。“我来汕头将近30年,早已把自己当作了潮汕人。”42岁的吴宗林对我说。

在闽南,买进瘦弱牛喂养、待膘肥后卖出的人,被称作“牛贩子”,吴宗林的爷爷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牛贩子”。吴宗林从小就跟在爷爷身边,听他和“牛贩子”们聊牛,陪他到牛市相牛,帮他上山放牛、添料喂牛。

爷爷的言传身教、平日的耳濡目染,吴宗林初谙相牛经:牛角长短、牛蹄大小、牛牙多少,能得知牛的年龄;牛胸宽窄、牛背厚薄,能知晓牛的健壮;牛屁股形状和弹性,能判断牛肉肥瘦;甚至能目测估算牛的体重。

(图为吴宗林在宁夏单家集村牛集市“相牛”。杨应森 摄)

吴宗林告诉我,自从与牛结缘,有两件事让他至今难忘。

当年,家里可卖钱的黄豆,爷爷连给孙子解馋也有些吝啬,却舍得将黄豆炒熟碾粉,拌着青草薯藤喂牛催膘。爷爷说,“牛比豆更值钱。”

20多年前,当了多年放牛娃,又磨牛刀、剥牛皮好几年的屠宰场学徒吴宗林,终于等到了亲自执刀宰牛的机会。当他从牛栏里牵出一头母牛,这头牛似乎明白即将面临什么,竟然朝他前腿跪地,牛眼里淌出了泪珠。

恻隐之心,终于让吴宗林放下了屠刀。尽管挨了师傅一记耳光,那头母牛也未摆脱厄运,但他仍然把牛刀交还给师傅,辞工离开屠宰场。

黄豆喂牛,母牛跪泣,让吴宗林认识了人性、情感和欲望。他告诉我,在牛肉火锅圈里摸爬滚打多年后,自己终于悟出了它们的平衡点。

吴宗林说:“这个平衡点,就是尊重。牛吃的是草,付出的却是奶和血。对牛的最大尊重,就是把牛肉做得好吃,不负它的奉献与牺牲。”

千锤百炼

1996年,吴宗林辍学来到汕头打工。那年,他才13岁。

由于不到招工年龄,爷爷的一位“牛贩子”朋友,将吴宗林介绍给汕头的一位屠宰场老板。屠宰场老板看他小小年纪,于是安排他放牛。

(图为吴宗林在牛集给我们讲述他当年“放牛”的故事。杨应森 摄)

每天要放几十头牛,割牛草、睡牛棚、闻牛屎。“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听着吴宗林讲述放牛经历,我感觉明代高启的《牧牛词》恰如其境,末了那句“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若改为“但恐美食宰我牛”,则更贴合他的恻隐之心。

因母牛跪泣辞工的吴宗林,来到一家牛肉丸店,学打牛肉丸。牛肉丸店的工资仅是屠宰场的零头,他却毫不在意,“我只是想学到手艺。”

手持两根重约3斤的方形铁棒,左右开弓,将切碎的牛肉反复捶打至胶质肉泥。一天下来,累得抬不起胳膊,吴宗林却整整捶打了5年。

(图为员工们在现场工作场面。杨应森 摄)

选肉、切块、捶打、调味、挤丸,吴宗林不仅熟练掌握了潮汕手打牛肉丸的制作工艺,并通过选肉、切块,熟悉了不同部位的牛肉特征,匙柄和匙仁、三花趾和五花趾、吊龙伴和吊龙、肥胼和胸口朥,他都一眼可识。

学到了手打牛肉丸的手艺,吴宗林跳槽到一家潮汕牛肉火锅店,学习潮汕牛肉火锅制作技艺。他的要求更简单:不要工资,包吃住就行。

由于熟悉牛肉部位,吴宗林解牛游刃有余。不过,潮汕牛肉火锅的关键技艺在于新鲜牛肉的切片,不同部位的牛肉,要切出厚度不超过2毫米的薄肉片,而且保证纹理清晰、均匀不碎,需要不同的刀法和娴熟的刀功。

为了掌握刀法、积攒刀功,吴宗林再次付出了整整5年。

自立门户

闽南人打小就会唱“爱拼才会赢”,潮汕人天生就想着当老板。闽南来的潮汕人吴宗林,宁肯不要工钱,为的就是学好手艺,自己当老板。

千锤百炼10年的吴宗林,又在一家潮汕牛肉火锅店做了2年牛肉丸的技术指导和火锅掌勺,自信手艺达到了出师标准,才决定自立门户。

(如今不管是店外店内食客人头攒动,均在等着叫号入席。‌郑佩珊 摄)

2010年元旦,吴宗林用他几年下来积蓄的4800元钱,在二手市场买了一台冰箱和2只高压锅、3个不锈钢大盘,又按揭了一套打浆机和绞肉机,在汕头杏花西路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铺面里,卖起了手打牛肉丸。

吴宗林的手打牛肉丸选料精、口感好,价钱公道,小店生意差强人意。尽管时遇风雨,但他不仅能化险为夷,生意也由零售扩大到批发。

“我能化险为夷,靠的是朋友助力。”吴宗林告诉我,他的朋友,既有他初来汕头的屠宰场老板,也有屠宰场的客户,“他们都做牛生意、都是潮汕人。在潮汕这口‘大火锅’中,我品出了‘君子淡以亲’的潮汕味。”

2016年,一度沦为煤场的杏花公园复绿新生,吴宗林敏锐地瞅准商机,于是在公园对面租下铺面,杏花吴记牛肉火锅店正式开张迎客。

(昔日的煤场,如今的公园,也成为食客临时休息的地方。杨应森 摄)

尽管开张时,小店仅有70多平方米、7张餐桌和2名员工,但靠着现宰现切、原汁原味的特点和部位分食的创意,“杏花吴记”的招牌迅速在汕头数千家牛肉火锅店中脱颖而出,当地人有口皆碑,外地客慕名而来。

短短3年时间,杏花吴记牛肉火锅店就扩展到300多平方米的店堂、42桌就餐,2020年又拓展到1200平方米、112桌;到了2023年,店堂再次拓展到2580平方米、168张桌、可供千人同时就餐,成为名副期实的“火锅城”,员工从早期2人增加到200多人;堂食火锅店也发展为牛肉加工和速冻、即食牛肉制品,技、工、贸一体的食品新兴企业。

(杨应森)

【责任编辑:何思】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