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牛鼻
杏花吴记牛肉火锅为何能以“鲜”吸引食客?吴宗林认为,关键就在于抓住了牛肉火锅制作的“牛鼻子”,“这个‘牛鼻子’,就是牛源。”
潮汕不产牛,“杏花吴记”现宰的活牛,大都来自云贵川和黄土高原。吴宗林告诉我,吃山草的牛比起饲料喂养的牛,“牛肉口感好得多。”
六盘山西麓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拥有大面积的高原天然牧场。兴隆镇单家集村几乎家家养牛,更活跃着许多像吴宗林爷爷那样的“牛贩子”。
吴宗林选定了单家集村,作为“杏花吴记”的专属牛源地。在单家集,吴宗林选定、指导养殖户替他养牛,委托“牛贩子”在牛市上替他选牛、运牛。他教给养殖户养牛催膘的方法中,就有他爷爷当年炒黄豆拌青草的秘诀。
吴宗林说,“养殖户+牛贩子”的供应模式,“既能保证活牛供应,又无自建养殖基地的投资压力,还能让养殖户和‘牛贩子’一起赚钱。”
我曾与吴宗林一起,去过单家集村牛市。当地几位单老板告诉我,许多养牛户和“牛贩子”,通过与汕头“杏花吴记”合作,成为了村里的富裕户。
“有钱大家一起赚”,这就是吴宗林在潮汕取到的生意经。
潮汕牛肉火锅的牛肉,许多同行选用饲养期短、性价比高的六齿牛。但经过反复体验和比较,吴宗林坚持选用 63至68个月龄的八齿牛。他告诉我,八齿牛的肌肉纤维与脂肪比例处于最佳平衡点,牛肉口感最细腻。
来自云贵川和黄土高原的八齿牛长途跋涉来到汕头,需要饲养约一周,以缓解旅途的疲劳、适应汕头的水土。吴宗林每天早上4点必定来到养牛场,亲自过目,挑选当日宰杀的活牛。他说,只有活牛体壮膘肥,牛肉才能鲜嫩。
脍不厌细
潮汕人做事,推崇匠心,讲究精细。务农精耕细作、经商精打细算、木石精雕细刻,就连吃火锅、涮牛肉,也要把牛肉精细分解为十多种不同的部位,从中品出各自不同的味道,恐怕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绝无仅有。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吴宗林把“杏花吴记”牛肉火锅制作的精细,归结为“时间争分夺秒、部位清晰必分、厚薄分毫必较”。
养牛屠宰场距离“杏花吴记”店堂仅有500米,以保证屠宰后的牛肉40分钟内摆上后厨的砧板;牛肉首先需去筋、除膜,然后分解、切片,直到装盘、端上餐桌,按照吴宗林的要求,全过程必须在30分钟以内完成。
我在后厨看到,砧板上的新鲜牛肉,有些还在微微颤动。
潮汕牛肉火锅必须是鲜肉手工现切,“杏花吴记”的牛肉切片完全透明。透过玻璃窗,食客可清楚地看到,庖工按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刀法,将新鲜牛肉切成薄片装盘,吴宗林的标准是:肉片厚度不得超过2毫米。
我面前的火锅餐桌上,十多个椭圆瓷盘,分别盛着不同部位的牛肉薄片,密胺瓷盘上清晰地标明了牛肉片的入锅涮时:雪花肉、匙柄、匙仁、吊龙、嫩肉、肥牛、双层肉8秒;三花趾和五花趾15秒;胸口朥3—5分钟。
“杏花吴记”独创的牛肉“秒盘”,已经取得了国家专利。
不仅是牛肉火锅,“杏花吴记”制作的牛肉丸也特别讲究。吴宗林说,“牛腿肉蛋白质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少。我做的牛肉丸,完全选用新鲜的牛腿肉,分肉时严格要求庖工,必须将脂肪剔除得干干净净,丝毫不留。”
在不产牛的潮汕,吴宗林靠着精细,将牛肉做出了极致。
守味求新
2017年,潮汕牛肉火锅被汕头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吴宗林觉得,既然是“遗产”,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不可丢。牛现宰、肉现切的规矩,清淡口味不可变,“否则,还叫什么潮汕牛肉火锅?”
但是,在坚守、传承的同时,吴宗林也讲求变化和发展。
传统和现代同行普遍选用六齿牛,作为潮汕牛肉火锅的食材,吴宗林却改用八齿牛,因为牛肉的口感更好;传统和现代同行都认为,一头牛只有约37-38%的牛肉可用作潮汕牛肉火锅的食材,“杏花吴记”的火锅菜品单却向食客介绍,除了牛角和牛蹄,一头牛几乎全身都可涮食,只是涮时长短不同。
潮汕牛肉火锅现切现涮,传统的刀法刀功不可替代,牛肉丸则可以由手打变为机打。但机打前剔除牛肉中的脂肪,仍然坚持由人工完成。
吴宗林对传统的最大发展,是将食材的安全做到了极致。
庖工进入后厨、员工进入车间,都须经消毒液净手、风淋机除尘;紧挨着后厨,“杏花吴记”建立了潮汕牛肉火锅店第一家食材检测室。
吴宗林告诉我,“杏花吴记”对牛肉丸、牛筋丸等的生产工艺,牛肉、牛筋和牛油等原料使用,牛肉和蛋白质含量,都制定了严格标准。
潮汕人传统制作牛肉火锅,规矩森严、从不逾越。吴宗林认为,数据化、流程化、制度化的现代标准,就是对传统老规矩的传承和发展。
2024年8月,“杏花吴记”顺利通过了ISO9001、ISO22000、HACCP三大质量体系认证,标志着“杏花吴记”的牛肉产品在产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及食品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均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吴宗林说,他不仅要让食客们吃得爽口,更要吃得安心。
大味至淡
一锅清白水、或者牛骨汤,无油少盐,顶多加上几片岭南的南姜、几段大葱白或者玉米棒;蘸料只是源于潮汕的沙茶酱、或者普宁豆酱。
相较于锅底重麻辣的川渝火锅、蘸料重酱香的北方火锅,重清鲜、讲求牛肉原汁原味的潮汕牛肉火锅,真可谓是火锅餐桌上的一股清流。
“让牛肉原汁原味,就是潮汕牛肉火锅的潮汕味。”吴宗林说,“只有水清味淡,不让锅底和蘸料喧宾夺主,才能品尝出牛肉的原汁原味。”
吴宗林经营“杏花吴记”,不仅坚持突出“大味至淡”的潮汕味,自己也悟出了“大味至淡”的人生本色和哲理,追求“至淡”的生活。
除了相牛、解牛,吴宗林闲时喜欢独自喝功夫茶,远离商场上的应酬,与朋友的交往“淡如水”。但是,每当他遇到困难,平日“淡如水”的朋友们总能够雪中送炭,因为朋友们从“淡”中看到了吴宗林做人的本色。
近年,潮汕牛肉火锅走出潮汕,红遍全国。一些同行也通过加盟联锁,大肆扩张。我问起吴宗林有无加盟扩张的打算,他坚定地摇了摇头,“要做到活牛现宰、鲜肉现切,很多地方、尤其是大城市,至少现在不可能。”
吴宗林认为,盲目扩张“会让潮汕牛肉火锅失去潮汕味。”
“我要坚持做1米宽、千米深的店。”吴宗林用一句潮汕方言俚,表达了他的意愿和追求:意思是一条窄巷走到底,“酒好不怕巷子深。”
自从在中央电视台露脸,吴宗林和他的“杏花吴记”在网上红火起来。但他对我说,“杏花吴记”绝不做网红店,自己也绝不当“网红”。
这就是吴宗林,一个普普通通的、执着的“潮汕守味人”。
(杨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