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菜市场数字化转型:从民生场景到城市消费新生态——解析技术赋能、空间革新与文化融合的升级路径
王 鹏
2025年07月25日

近日,上海、苏州等地的菜市场数字化改造项目陆续落地,智能电子秤、直播卖菜、文化体验区等新元素的加入,让这一传统民生场所焕发出新活力。与此同时,多地政府将菜市场升级纳入“为民办实事”清单,从政策层面推动智慧化设施普及与业态创新。在消费升级与技术革新的双重驱动下,菜市场已不再是单纯的“买菜场所”,而是成为融合数字化交易、文化体验、社区服务的复合型空间。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完成数字化改造的菜市场超3000家,覆盖28个省份,改造后市场日均客流量平均增长25%,交易效率提升40%。这些变化清晰地表明,传统菜市场模式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便捷性、透明度、体验感”的需求,数字化转型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技术应用、空间革新与机遇与挑战三个维度,剖析菜市场如何通过数字化实现从民生刚需场所到城市消费新地标的跨越。

一、数字化浪潮下的菜场革新:技术落地与价值重构

(一)政策驱动下的数字化基建提速

传统菜市场长期面临“环境杂乱、计量失准、监管困难”等痛点,而政策推动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以上海普陀区为例,当地将“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列入市区两级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政府补贴与企业参与的模式,为菜市场配备智慧电子大屏、智能电子秤等设备。这些设备并非简单的工具叠加:智能电子秤与后台系统实时联网,每一笔交易数据自动上传,从源头杜绝“缺斤少两”;智慧大屏滚动公示商户资质、当日菜价与抽检结果,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2024年,普陀区完成5家菜市场改造,数据显示消费者投诉量下降60%,复购率提升25%。这种“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正在全国推广:北京朝阳区计划三年内实现80%菜市场数字化覆盖,杭州则将智慧菜场建设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绑定,数字化基建正从个别试点走向规模化落地,为菜市场转型奠定硬件基础。

(二)直播经济打开线上流量闸门

直播间的引入,为菜市场突破地域限制、拓展销售渠道提供了新路径。在江苏淮安涟水县的“土特产出村进城”公益助农活动中,镜头对准淮泗村的草莓大棚,主播带着农户张大爷演示如何挑选成熟果实,实时回答网友“是否打农药”“快递如何保鲜”等问题。这场直播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带动草莓单日销量突破500公斤,是往常线下销量的8倍。

更具创新性的是上海甸柳新村街道吉祥苑市场的“场景化直播”:主播用快板形式介绍当日特价菜,将“新鲜青菜一元一把”编成顺口溜,配合镜头展示蔬菜新鲜度,让市场在本地短视频平台“出圈”。数据显示,开展直播的菜市场线上订单占比平均提升至30%,且通过“线上领券+线下消费”模式,带动线下客流增长15%,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闭环。

(三)技术赋能实现多方共赢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消费者、商户与市场经营者的共同受益中。对消费者而言,上海松江兰桥菜场的“扫码溯源”系统让每颗蔬菜都有了“身份证”,从种植基地到运输环节的信息一键可查,解决了“吃得放心”的核心诉求;智能电子秤杜绝了“八两秤”,扫码支付省去了找零麻烦,便捷性显著提升。

对商户来说,直播成为低成本获客的利器。淮泗村通过“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5户村民户均增收2.3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6万元,曾经“愁卖”的土特产变成了“网红货”。对市场经营者而言,数据成为管理的“指挥棒”:上海普陀区的智慧系统通过分析直播热销品类,将生鲜摊位面积扩大15%,同时缩减滞销的干货区,运营效率提升20%,商户续租率从70%升至90%。

二、从市井菜场到城市地标:空间革新与文化融合

(一)空间重构满足情感消费需求

菜市场正从“单一交易场所”向“文化体验空间”升级,核心逻辑是通过空间设计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以上海长宁区九华邻居里·美天新渔菜市场为例,其以“一生一市一铺”为理念,打造1324平方米的综合性社区菜市场,设置花栏卡座、休息区,并引入早餐、中西式点心等业态,成为周边居民的“社区客厅”。

改造后的数据印证了这种变化:客流量增长40%,居民平均停留时间从15分钟延长到45分钟。苏州双塔市集则更进一步,在菜场中引入书店、咖啡馆,打造“市集+文化”复合场景,年轻客群占比从30%提升至60%。这些案例表明,当菜市场兼具“购物功能”与“社交属性”时,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将大幅提升。

(二)文化植入打造地域特色标签

在地文化的挖掘与植入,成为菜市场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北京房山区东风菜市场以书法为主题,悬挂网感十足的书法作品,如“五花肉肥瘦相间,恰似人生有甜有咸”,让肉蛋果蔬拥有“有趣灵魂”,市场人气提升50%。上海奉贤区“易乐惠·如意市集”则结合本地非遗文化,定期举办“土布纺织体验”“剪纸艺术展”等活动,让消费者在买菜的同时感受地域文化魅力。

这种文化赋能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的多维融合,形成差异化记忆点。数据显示,植入文化元素的菜市场,消费者复购率平均提升18%,且成为外地游客“打卡”的城市地标,进一步放大了商业价值。

(三)“菜场+”生态构建生活服务枢纽

“菜场+多元业态”的融合,让菜市场成为社区生活的“一站式枢纽”。上海奉贤区“易乐惠·如意市集”构建了“基础+品质+增值”立体业态矩阵:基础层覆盖12大民生品类,满足日常采购需求;品质层引入手工点心坊、早餐连锁,提升消费体验;增值层打造共享休憩区、社区活动角,日均参与活动人数达150人次。

荷兰鹿特丹拱形大市场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其将菜市场与公寓、餐饮、艺术展融合,年均吸引800万游客,成为城市地标。这些案例证明,当菜市场突破“买菜”的单一功能,叠加社区服务、文旅体验等属性时,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将实现双重提升。

三、智能化应用的机遇与挑战:在便民与可持续中平衡

(一)智能技术提升效率与体验

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正在重塑菜市场的运营场景。在上海松江兰桥菜场,智能购物车成为“新宠”——消费者将蔬菜放入购物车,内置摄像头会自动识别品类并计价,走到出口处刷脸即可支付,整个过程无需排队,交易时间缩短50%。AI客流分析系统则通过实时监测不同区域的人流密度,动态调整保洁频次与导购人员配置,高峰期拥挤问题得到显著缓解。

每日优鲜打造的智慧菜场更是集成了多元功能:电子价签实时更新价格,缺货时自动预警;消费者APP可预约配送,商户后台能查看库存数据。这些技术的应用,让菜市场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效率与体验实现双重提升。

(二)技术落地需破解三大核心难题

智能化推进过程中,适配性、安全性与可持续性问题不容忽视。在技术适配性方面,智能设备成本与菜市场“低客单价”场景存在矛盾:一台智能购物车成本约8000元,而菜市场单笔交易平均仅30-50元,大规模铺设可能导致成本回收周期过长。对此,多地采用“分步实施”策略,优先推广成本低、易维护的电子价签、扫码支付等基础功能。

数据安全方面,智能化依赖大量用户数据:消费习惯、支付信息、人脸特征等,一旦泄露将造成严重后果。上海普陀区市场管理公司通过加密技术保护消费者信息,明确“只收集必要信息”原则,例如客流分析仅统计人数而非个人特征,从源头降低风险。针对商户与消费者的“数字鸿沟”,上海长宁区通过“一对一培训+补贴激励”推动设备普及,商户设备使用率从40%提升至85%。

(三)可持续运营模式的探索

智能化的长期价值,在于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每日优鲜的智慧菜场探索出多元路径:利用电子屏资源承接广告,收取商户数据服务费用(如热销品类分析报告),通过APP导流获得佣金分成,单个菜场年收入增加20万元以上。上海奉贤区“易乐惠·如意市集”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营”模式,政府承担部分改造费用,市场方通过场地出租、活动承办获得收益,形成“建设-运营-盈利”的良性循环。

菜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是技术赋能、空间革新与文化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上海普陀区的智能电子秤到苏州双塔市集的咖啡馆,从淮安农户的直播间到鹿特丹的拱形地标,这些变化清晰地表明:菜市场正在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用数字化解决信任与效率问题,用空间设计满足情感与社交需求,用文化植入唤醒地域认同。

未来,兼具科技内核与文化温度的菜市场,将成为城市消费的新场景、民生服务的新载体。但转型过程中,需警惕技术堆砌与同质化模仿,始终以“便民惠民”为核心,才能让菜市场在时代变革中始终焕发独特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严玉洁】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