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虚假宣传乱象:扰乱秩序、侵蚀信任
近年来,借助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兴渠道,一些商家通过“刷屏式”宣传与“伪造评论”手段营造虚假繁荣景象。这类行为不仅误导消费者,还直接扭曲了市场供需信号,使劣质产品依靠虚假流量获得不当曝光,从而挤压优质商品的市场空间。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破坏了公平竞争,动摇了市场信任的基石。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虚假宣传往往针对认知能力较弱的群体,如老年消费者,误导其购买对健康有害或价值严重失实的产品。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直接侵害,也使整个消费环境陷入“信任赤字”。此外,虚假互动具有隐蔽性强、证据链脆弱等特点,显著增加了监管成本,干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的有效衔接。
要遏制此类乱象,亟需从制度建设、平台治理和技术支撑三个层面入手,构建系统性的长效治理机制。
二、打击售假行为:守护品牌与市场公平
除了虚假宣传,另一个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问题是制假售假行为的泛滥。一些不法商家借助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冒用知名品牌的名义售卖假货,不仅侵害了品牌商的合法权益,更对广大消费者造成误导与经济损失。这种行为降低了市场整体信任度,打击了正当经营者的积极性。
应对此类现象,首先要从法律层面强化震慑。相关立法应紧跟电商和内容平台发展趋势,细化对于售假行为的处罚标准,并推动“双罚制”实施:既追究涉案企业的主体责任,也要依法追责相关个人的违法行为。同时,将违法记录纳入信用体系,对其商业行为形成全周期、全链条的监管压力,从而构建“不敢售假、不能售假、不想售假”的治理格局。
此外,平台必须履行审核与监管责任。通过算法筛查、用户举报等机制,识别高风险商家并及时采取下架、封号等措施。政府监管部门也需加强跨部门协同,形成多维打击合力。通过集中整治重点领域、重灾区域,提升执法震慑力,实现“有案必查、查必到人”的治理效果。
三、技术与共治:重构市场治理新格局
整治虚假宣传与售假乱象,离不开技术赋能与社会共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可实现产品全流程溯源,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的每一环节都可追踪可验证,极大提升了商品真实性的可视化程度。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在内容审核与虚假识别中展现出强大优势,能实时识别评论刷量、图文伪造等可疑行为,辅助监管部门提升工作效能。
在技术之外,更需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机制。畅通消费者举报渠道,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是调动公众监督的重要手段;推动行业协会完善自律规范,形成行业内部的道德与信用约束;广泛开展法治宣传与消费教育,提升公众识假辨假的能力。通过政府、平台、企业、社会的协同发力,共同营造公开透明、诚信可期的市场环境,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破解企业内卷:走向创新驱动与生态共赢
除了治理市场乱象,推动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同样关键。当前,许多企业深陷“内卷化”困境,其本质是资源错配、战略趋同与创新乏力的综合结果。在同质化竞争下,企业为争夺存量市场不断加码促销、压缩利润,最终陷入低效博弈,既损害了企业健康发展,也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可持续演进。
要打破内卷循环,企业必须跳出“抢存量”的旧路径,转向“创增量”的新逻辑。这要求企业摒弃短期套利思维,重新确立差异化定位,聚焦于长期价值创造。在产品层面,不仅要追求迭代优化,更要勇于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和用户共创机制;在组织层面,应推进扁平化管理,提高决策效率,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绑定员工与企业的长期利益;在市场竞争层面,应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协同,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产业链整合,形成更具韧性与话语权的竞争优势。
五、结语:共建统一大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
整治虚假宣传、打击售假乱象与破解企业内卷,既是市场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前提。要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与高质量增长,必须以系统治理为支撑,以技术进步为助力,以法治精神为保障,并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能。未来,唯有在政府有力监管、平台主动履责、企业自觉守法、公众广泛参与的共治格局中,才能营造一个“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营商环境,让守法者受益、创新者受尊、消费者放心。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迈向现代市场体系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