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大厂投身具身智能机器人:现状、难点与未来趋势
王 鹏
2025年08月01日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迈向“具身智能”,全球范围内机器人技术正在经历从“虚拟交互”向“物理执行”的跃迁。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不仅代表着人工智能通向通用智能的关键路径,更被认为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技术引擎。在中国,这一领域正迅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前线,成为科技企业、资本市场及政策机构共同关注的焦点。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京东、美团等中国科技巨头正加速布局具身智能领域。他们不再满足于算法和模型的边界,而是将“AI+实体”的结合视为重塑商业模式、构建新生态的关键支点。从零售、电商、物流,到医疗、制造与城市服务,具身智能成为企业争夺下一代智能服务中枢的战略高地。

本文将系统梳理大厂入局具身智能的战略逻辑、行业影响、发展现状、技术瓶颈与未来趋势,旨在为理解中国具身智能产业的演进路径提供参考。

二、大厂入局:战略逻辑与竞争新态势

(一)京东:构建“3C渠道+AI”生态闭环

作为电商与零售基础设施提供者,京东将具身智能视为“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的核心支点。其核心战略平台JoyInside,旨在将大模型能力下沉至机器人、玩具、家电等具身硬件设备之中,形成集交互、控制与服务为一体的闭环生态。例如,在2025年“618”期间,京东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其中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增长17倍,说明“买机器人上京东”的用户认知正在形成。这一过程中,京东不仅是渠道,更逐步演化为平台型赋能者,其目标是在具身智能时代重构“人—货—场”的核心逻辑。

(二)美团:以“科技+零售”推动边界拓展

美团则从服务履约的角度切入,通过“科技+零售”双轮驱动战略拓展服务边界。其与银河通用合作打造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实现了24小时无人化药品拣选、智能交付及高效人机交互;同时,美团机器人研究院聚焦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具身通用技术,打通数据、决策、控制全链条,以降低履约成本、提升服务密度。

(三)竞争态势:从流量到“超级网络”重构

具身智能成为继移动互联网后,新一轮“生态位”竞争的前线。京东以销售渠道和平台生态为依托,通过“AI大脑+软硬件+内容”构建类“App Store”的机器人操作系统;美团则通过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企业覆盖机器人本体、大模型算法、软硬件整合等关键环节,形成“买赛道+建生态”的协同策略。二者目标一致:占据“物理世界+数字世界”融合的超级网络入口。

三、大厂赋能效应与中小企业的破局路径

(一)资本+场景的双引擎驱动

相较于传统资本投资,大厂入局的最大优势在于不仅提供资源,还能提供真实、连续、复杂的应用场景。例如,美团与银河通用的合作,让机器人直接在药房、零售等真实场景中训练和优化;京东则通过JoyInside将机器人部署在数码家电、教育、居家等垂直场景中进行实际交互。大量具身数据加速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进程。

(二)产业协同降本增效

具身智能的产业链条长、技术复合性高,单一企业难以支撑全栈能力。大厂的入局带来协同效应。例如,宁德时代向银河通用投资11亿元,通过将电池管理系统(BMS)与人形机器人集成,显著提升续航能力;京东云为鲸鱼机器人提供边缘云、推理引擎与模型托管服务,大幅降低中小企业的研发门槛。

(三)标准构建与生态形成

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统一的软硬件接口与交互标准。大厂的生态平台为行业标准化提供了现实基础。京东JoyInside平台正在建立面向机器人应用的开发接口规范;美团研究院则提出了多模态交互与任务调度统一框架。这种标准推动从“单点创新”向“系统集成”的进化。

(四)中小企业破局路径:差异化、数据绑定与技术前瞻

在巨头主导生态的背景下,中小企业需要避开正面冲突路径,聚焦如灵巧手、仿生结构、感知算法等垂直技术细分领域,构建技术护城河;通过与大厂合作、项目对接等方式获得真实交互数据,优化算法迭代;前瞻性布局VLA(视觉-语言-动作)跨模态模型,抢占下一代机器人通用智能制高点。如千寻智能推出搭载自研VLA模型的Moz1人形机器人,获得资本追捧。

四、国内具身智能发展阶段与典型挑战

(一)发展阶段:迈入L2级“场景化商用”

当前,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已从概念验证期(PoC)步入L2级阶段,即在特定环境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初步形成。例如,在办公场景中完成泡咖啡、物品搬运、迎宾接待等任务已可实现。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52.95亿元,占全球市场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50%。具身智能不再是技术孤岛,而成为产业落地的关键变量。

(二)核心挑战与短板

机器人学习需要高质量、多模态、动态场景的数据。目前,仿真数据与真实世界存在严重差异,动态任务如格斗、跑步等仍需人类辅助,电池续航与动作自由度是技术短板。

机器人的“感知-理解-决策-执行”闭环尚未完全打通,感知准确率与精细控制能力与人类存在显著差距。例如,灵巧手抓取异形物体成功率仍低于70%。

从实验室到复杂开放环境的泛化能力薄弱,仿真训练的知识在现实中迁移效率低,工业机器人在柔性产线上协同效率仅达人工的65%。

市场对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需求增长迅速,但多数产品仍处于功能验证阶段,缺乏可规模化复制的成熟商业模型。

五、政策、生态与未来趋势展望

(一)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完善

具身智能已被纳入国家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工信部出台支持政策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北京、重庆等地设立专项基金与创新中心,如“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推进高精度装配、复杂环境导航等关键技术攻关。

(二)产业融合趋势加快

具身智能正在与多行业融合,加速形成“AI+”产业群落。理想、小米等将VLA模型用于自动驾驶、语音交互;医疗、制造、安防等垂直领域开始部署试点型人形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成为推动技术演进的重要外部变量。

(三)未来机会与发展路径

机器人操作系统平台有望成为未来智能终端的“安卓”;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将成为突破L3通用智能的核心技术;随着国内在电机、电池、控制系统等底层技术的突破,中国有望在具身智能全球市场占据更大份额。

六、结语

具身智能不仅是AI技术的延伸,更是重构人类与物理世界交互方式的革命。中国大厂以其资本、平台、场景和技术协同优势,推动了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迈向现实场景。在竞争中,京东与美团代表了两种不同路径:平台闭环与场景渗透。但无论哪种路径,终点都是“物理世界中的智能入口”。

未来,具身智能的发展将依赖于政策引导、技术突破、生态协同与标准建设的共振。在这一进程中,中小企业唯有差异化定位、绑定场景资源、提前布局跨模态模型,方能在产业转型浪潮中获得生存空间与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严玉洁】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