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原创性、突破性的成果都具有关键意义。然而,创新伴随试错,探索常常意味着面对不确定性,失败往往是难以回避的过程。尤其在“从0到1”的科技攻关中,失败并非偶发,而是探索中的常态。这也引发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通过制度设计,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理性试错?又如何在评价和监管中,避免“唯结果论”的倾向,给予失败应有的理解与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深圳近日出台《科技创新领域宽容失败履职尽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探索对“合理失败”情形建立制度化认定标准。这份文件被视为在地方治理层面推动“宽容失败”理念落地的一次实践尝试,也为构建更加理性、友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提供了可供观察的样本。
一、科技创新为何需要“宽容失败”
1.科技创新天然具有高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
科技创新往往不是线性推进的过程,而是充满探索和反复试验的路径。从新材料研发到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再到产品验证落地,每个环节都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如果单一强调结果导向,可能会导致科研人员对高风险探索产生顾虑,从而不利于原始创新的发生。深圳出台的《指引》试图在制度上减少“唯结果论”带来的约束,引导科研人员更加注重探索性工作本身的价值。
2.失败常常是成功的中间过程
全球科技发展历史显示,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成果都是在反复失败中积累经验、不断调整路径之后实现的。例如,SpaceX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完成轨道发射。国内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也面临类似情况,一次失败项目往往会影响团队后续申报与资源获取,不利于形成稳定持续的创新机制。深圳在《指引》中提出,失败项目在符合条件下不影响后续财政资助申请,体现了对失败过程合理性的制度认可,为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具韧性的支持环境。
3.建立容错政策机制,有助于服务国家战略目标
当前国家正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这一背景下,宽容失败、鼓励试错,已成为不少地方政策逐步考虑的重要方向。尤其在面向“卡脖子”技术的自主攻关中,适度的制度弹性可能有助于支持长周期、高不确定性的科技探索。深圳的探索,可视为地方响应国家战略的一种积极尝试,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政策样本。
二、城市如何系统构建“宽容失败”的制度体系
1.深圳样本:从全流程容错到政策闭环
《指引》对财政科技项目中“勤勉尽责”的五类行为和“可免责”的九种情形进行了分类认定,例如因技术前沿性导致目标未达成、因外部政策变化而中止项目等情况均被视为合理。与此同时,文件也明确了不可免责的情形,例如数据造假、利益输送等,确保制度在宽容失败的同时具备必要的边界控制。在支持机制上,《指引》允许项目失败后继续申请财政资助,并鼓励团队在复盘基础上调整技术方向或重新设计项目路径。这种制度安排有助于构建试错—迭代—再出发的政策闭环,从而为科技项目提供更长周期的成长空间。
2.广州、扬州、海南探索多样化路径
广州在国资创投领域尝试设定早期项目“可接受失败”范围,激励投资机构更多关注早期科技成果的孵化潜力。扬州聚焦科技招商环节,对因信息不对称或市场变化导致的引资失败提供容错考量,从干部管理角度释放试错空间。海南则面向青年科研人员设立“首次失败免责”机制,引导其在探索初期能够相对放手尝试、逐步积累经验。这些实践从不同制度侧面出发,体现了“宽容失败”理念在本地化治理中的多元化路径,也为构建差异化创新生态提供了实践参照。
3.上海、北京、杭州注重构建柔性监管机制
北京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容错备忘录、调整绩效考核权重等措施,引导科研活动向更加注重过程管理的方向演化。上海推动无感监管与柔性执法,试图减少行政干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杭州则通过数字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监管,建立起从预警到提醒再到改进的清单式执法模式,以降低监管不确定性带来的制度风险。这些城市在提升科研友好型治理环境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其共同特点是强化了监管与支持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在鼓励探索基础上的边界清晰和责任明确。
三、从“容错政策”走向“容错生态”:未来如何进一步拓维
1.从结果导向迈向过程赋能
科技项目的评价体系有必要从过度关注最终产出转向更综合的过程性评估。例如,可考虑将项目的技术路线创新性、跨学科融合能力、迭代调整效率等作为评估维度之一。同时,通过构建失败数据资源库,将科研过程中的失败转化为有组织的经验积累,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的学习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
2.从事后免责迈向事前减压
更加成熟的容错机制应具备前置性特征。例如,为高风险项目设立试错预警机制、科研责任备忘录或引入失败保险机制,能够在项目前期降低参与者的心理负担。此外,推动预算弹性管理,让项目根据实际推进灵活调整目标和资源,也有助于避免形式化执行对项目成效的影响。
3.从城市试点迈向区域协同
随着科研资源和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加快,区域间容错机制的协调也日益重要。可探索建设跨区域失败项目数据共享平台,逐步统一容错认定标准与信用修复机制,避免政策断层对人才和项目流动造成制度障碍。在粤港澳大湾区等一体化区域内,相关城市之间的互认互补将有助于整体创新效率的提升。
4.从政策设计迈向文化沉淀
宽容失败不仅是制度安排,更是科技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加强公众科普、举办失败复盘公开课或设立创新失败故事奖项,可以鼓励科研人员分享经验,形成以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导向。这样的文化土壤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稳定的心理预期和长期动能。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失败是常见现象,也是积累与突破的重要环节。制度上的宽容,不等同于不设责任,而是强调合理边界之内的探索自由,是对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结果的关注。深圳出台《指引》,是在地方层面对科技治理方式的一次制度化尝试。从鼓励“敢试”到建立“可试”的制度基础,它体现出城市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治理能力与政策成熟度。在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能够提供科学容错机制的创新环境,将更有可能吸引高质量科研资源聚集、激发前沿技术突破。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城市,必然是在探索中建立规则,在失败中孕育突破的地方。只有在那里,失败不再被视为耻辱,成功才更具说服力,创新才有真正的发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