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文旅市场升温:政策红利驱动下的复苏与重构——解析行业亮点、资本逻辑与长期发展路径
王 鹏
2025年08月06日

2025年以来,中国经济复苏进程加快,消费作为拉动增长的“主引擎”持续发力,而文旅消费凭借其对就业、民生的强带动性,成为观察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从暑期档数据来看,国内旅游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态势:文化和旅游部牵头举办的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以超4300项、3.9万场次活动形成密集消费场景,叠加5.7亿元消费补贴直接降低参与门槛;与此同时,240小时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等政策优化,推动“中国游”国际吸引力攀升,入境游客量同比增幅超60%。

资本市场对此迅速响应:A股市场上,天府文旅、西藏旅游等景区类上市公司股价在7-8月间累计涨幅超30%,资金涌入形成“政策红利+业绩预期”的双重驱动行情。然而,文旅市场的热度背后,既有短期政策刺激的推动,也暗含行业从“资源依赖”向“价值创造”的深层变革。本文将从行业亮点、资本逻辑与长期前景三个维度,解析文旅经济的复苏路径与未来挑战。

一、当前我国文旅市场的发展亮点:多维创新激活消费潜力

历经数年调整,中国文旅市场已从“简单复苏”转向“质效提升”,政策协同、业态创新与技术赋能共同构成行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推动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一)政策驱动:从“单点刺激”到“系统赋能”,形成消费合力

政策对文旅市场的拉动已突破“单一补贴”模式,形成“顶层设计+地方落地+跨部门协同”的系统架构,既短期激活需求,更长期优化供给。

消费季活动的规模效应与精准触达:2025年暑期消费季以“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为特点,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活动类型从传统节庆延伸至“夜游经济”“乡村研学”等细分领域。5.7亿元消费补贴通过“满减券”“套餐折扣”“抽奖返现”等形式精准落地,其中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100元以下体验套餐”核销率超85%。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门票+住宿+交通”打包补贴后,客单价从人均600元降至350元,直接带动区域暑期客流量同比增长45%。

跨政策协同的“乘数效应”:消费季与入境免签、交通优惠形成联动机制。例如,北京、上海等37个过境免签城市推出“240小时免签+景区联票8折”政策,国际中转旅客停留时间从平均1.2天延长至2.8天,转化为深度游客的比例提升至30%;高铁部门同步推出“文旅专列”,票价折扣与景区门票优惠联动,中西部地区专列客流量同比增长120%。

地方特色政策的差异化探索:各省结合资源禀赋推出创新举措:云南实施“旅游消费券+民族文化体验”组合,针对东南亚游客发放“普洱茶品鉴+非遗扎染”专项券;海南依托自贸港政策,推出“离岛免税+景区游览”无缝衔接服务,暑期免税购物客群中,80%同步参与了景区消费。

(二)免签政策升级:从“吸引入境”到“留住游客”,国际吸引力显著提升

免签政策的优化不仅是“流量入口”的拓宽,更通过服务配套升级实现“留量转化”,推动入境游从“观光打卡”向“深度体验”转型。

政策覆盖面与便利度双提升:240小时过境免签适用城市从18个扩至37个,涵盖北京、广州、成都等主要航空枢纽及西安、昆明等区域中心城市;东盟10国、俄罗斯、法国等45国公民可享受区域性免签,入境手续简化至“线上申报+口岸核验”,通关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2025年上半年,免签入境游客达1200万人次,占入境总量的42%,较2024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其中“说走就走”的即兴出行占比超60%。

国际传播的“精准化叙事”:文旅部联合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出“中国游”定制内容:面向东南亚市场,重点推广“粤菜+潮汕功夫茶”等美食旅游线路,短视频播放量超50亿次;针对欧美市场,以“长城徒步+敦煌壁画修复”等文化体验为核心,KOL实地探访视频互动量超8000万次。精准传播推动入境游客中“二次来华”比例从2024年的12%升至2025年的19%,停留时间从平均5.3天延长至7.8天。

服务配套的“国际化适配”:重点景区与枢纽口岸的服务升级显著提升体验感:北京大兴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增设12种语言的服务窗口,境外银行卡支付终端覆盖率达100%;故宫、九寨沟等5A级景区上线AR多语种导览系统,支持实时翻译、路线规划与文化讲解,国际游客满意度达92%,较2024年提高7个百分点;部分城市推出“国际游客应急服务热线”,24小时响应医疗、交通等需求,投诉处理时效缩短至4小时内。

(三)供需双向迭代:从“资源输出”到“价值共创”,消费分层特征凸显

供给端的业态创新与需求端的消费升级形成共振,推动文旅市场从“同质化供给”向“个性化满足”转型,不同客群的需求均得到精准响应。

供给端:IP开发与技术赋能重构产品形态

化IP的“全链条变现”:头部文化IP突破“门票经济”,形成“内容创作-体验设计-衍生品销售”闭环。故宫以《石渠宝笈》绘画为核心,开发数字藏品(年销售额超1.2亿元)、主题夜游演出(单场票房破500万元)及“故宫猫”文创系列(年销量超300万件),文创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8%跃升至2025年的25%;敦煌莫高窟推出“壁画修复研学营”,结合VR技术还原洞窟历史场景,单营期收费8000元仍供不应求,年接待量超5万人次。

技术驱动的“场景革命”:AR/VR、5G+全息投影等技术让“静态资源”变为“动态体验”。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全息投影复原唐代西市贸易场景,游客可与虚拟商贩“互动交易”,夜间客流量较传统灯光秀提升3倍;苏州园林推出“AR园林解谜”项目,游客通过手机扫描景点获取历史故事并完成任务,年轻客群停留时间延长至4小时以上。

需求端:消费分层与体验升级主导市场分化

Z世代的“新消费主张”:18-30岁客群占比达58%,推动“小众化、社交化、定制化”成为主流。飞猪数据显示,2025年“非遗手作体验”“星空露营”“城市漫步”等搜索量同比增长200%,其中90后、0后客群贡献70%的订单;定制旅游平台“路书”数据显示,年轻客群对“行程自由度”要求提升,80%的订单包含“可调整环节”,人均消费较标准化产品高30%。

银发经济的“品质化需求”:60岁以上游客占比从2024年的15%升至2025年的22%,需求从“低价观光”转向“康养+文化”。江西井冈山推出“红色教育+健康管理”套餐,包含革命旧址参观、中医理疗与膳食调理,年均接待老年团超10万人次;海南三亚打造“候鸟式旅居”产品,提供“景区门票+公寓长租+体检服务”,冬季入住率超90%,客单价达人均1.2万元。

(四)技术深度渗透: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构”,智慧旅游成标配

数字技术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生产力”,推动文旅行业在运营效率、营销精准度与服务质量上实现质的飞跃。

智慧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全国85%的A级景区完成“线上预约+电子票务”改造,60%部署AI客流监测系统。黄山景区通过大数据分析历史客流数据,结合实时天气、交通信息预测高峰时段,提前3天发布“错峰建议”,并动态调整索道运力,将拥堵时段游客密度降低40%,游客投诉率下降55%;九寨沟景区试点“区块链门票”,实现“一票通游”“防伪溯源”,黄牛票举报量下降60%,门票核销效率提升3倍。

精准营销激活潜在需求:OTA平台依托大数据构建“用户画像-需求匹配-产品推送”体系。携程通过分析用户搜索记录、消费历史,为家庭游客推荐“主题乐园+亲子酒店+儿童餐”套餐,转化率较通用推荐高25%;美团针对“周末短途游”客群,推出“景区+周边美食”智能组合,复购率提升至40%。

二、旅游景区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热度:短期红利与长期价值的平衡

A股文旅板块的热度并非偶然,而是政策红利、业绩改善与资金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热度能否持续,需从短期支撑、中期分化与长期门槛三个维度辩证看待。

(一)短期热度支撑:政策红利与市场情绪的共振

2025年7-8月的文旅股行情,本质是“政策刺激-业绩改善-估值修复”的链条兑现,短期逻辑清晰且支撑有力。

业绩弹性快速释放:暑期消费季与免签政策直接拉动景区客流与收入。据Wind数据,2025年三季度文旅上市公司平均营收同比增长28%,净利润增长35%,其中景区类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天府文旅旗下峨眉山景区暑期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索道、酒店收入同比增长60%;西藏旅游依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推出“徒步+星空观测”特色产品,单季营收同比增长45%,毛利率提升至58%。

估值修复空间显著:经历前期调整,旅游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为资金介入提供安全垫。截至2025年8月,A股旅游板块PE均值为15倍,低于消费行业平均20倍,更低于2019年同期的28倍;市净率(PB)均值1.8倍,处于近10年30%分位以下。叠加经济复苏预期强化,资金涌入推动板块“补涨”,7-8月旅游ETF(515150)规模增长40%,北向资金净买入文旅股超50亿元,机构持仓比例提升2.3个百分点。

政策预期持续强化:市场对后续政策有明确期待。据文旅部透露,2025年四季度可能扩大入境免签国家范围,并推出“冬季冰雪旅游消费季”,预计发放补贴超3亿元;地方层面,云南、贵州等省计划出台“文旅企业税收减免”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二)中期分化:头部企业构建护城河,中小景区面临生存压力

随着政策刺激边际减弱,文旅行业将进入“分化期”,具备资源优势、运营能力与技术储备的头部企业有望“强者恒强”,而中小景区可能面临客流流失与盈利承压的双重挑战。

头部企业的三大护城河

资源垄断性:核心景区的稀缺性构成天然壁垒。西藏旅游拥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巴松措等独家运营权,这些景区因地理环境特殊难以复制,客源稳定性强,即使在市场淡季,客流量波动也控制在10%以内;黄山旅游依托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资源,品牌认知度覆盖全国,2025年暑期省外游客占比达75%,远高于行业平均50%。

全产业链布局:从“门票依赖”转向“多元收入”的企业抗风险能力突出。宋城演艺以“主题公园+演艺”为核心,通过《宋城千古情》等IP演出带动餐饮、住宿、文创消费,2025年非门票收入占比达60%,毛利率维持在70%以上,较单纯依赖门票的景区高30个百分点;中青旅旗下乌镇景区通过“观光+度假+会展”模式,游客人均消费从2019年的300元升至2025年的650元,收入结构更均衡。

技术赋能能力:数字化运营提升效率与体验。乌镇景区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动线,优化商铺布局与演出时间,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2天延长至2.7天;张家界景区上线“智能导游”小程序,整合语音讲解、路线规划、应急服务功能,用户活跃度超80%,二次到访率提升至25%。

中小景区的三大困境

同质化竞争激烈:全国80%的4A级景区以自然风光为主,缺乏独特IP,导致“千景一面”。例如,华北地区200余家山水类景区中,70%的核心产品仍是“爬山+观景”,差异化不足使得游客复游率低于10%,远低于头部景区30%的水平。

运营能力薄弱:多数中小景区依赖“门票+索道”的单一收入模式,二次消费拓展不足。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中小景区二次消费(餐饮、文创、体验项目)占比平均低于20%,而国际成熟景区这一比例普遍在40%-60%;部分景区甚至缺乏基础的线上营销能力,90%的客流依赖线下散客,抗风险能力差。

政策依赖度高:对消费补贴、流量扶持的依赖性强,自主造血能力不足。某中部4A级景区负责人透露,2025年暑期60%的客流来自政府补贴的“惠民游”活动,若补贴退坡,预计客流将下降30%以上;部分景区甚至通过“低价团”引流,导致客单价持续走低,陷入“亏损-降价-更亏损”的恶性循环。

(三)长期可持续性:跨越“三重门槛”方能实现价值重估

文旅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取决于能否突破“政策依赖”“盈利单一”“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瓶颈,从“周期股”转型为“成长股”。

业绩增长门槛:从“短期脉冲”到“持续盈利”

上市公司需证明盈利能力不依赖短期政策,而是源于产品竞争力与运营效率。黄山旅游的转型具有代表性:通过开发“山上住宿+山下文创小镇”产业链,将非门票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25%提升至2025年的35%,其中文创小镇的商铺租金、非遗体验项目收入年增速超50%;同时,通过会员体系锁定高频客群,付费会员数量突破100万,复购率达40%,业绩稳定性显著提升。

估值重构门槛:从“周期逻辑”到“成长逻辑”

市场对文旅企业的估值逻辑需从“看客流波动”转向“看长期价值”。海昌海洋公园的转型提供了范本:通过“IP授权+轻资产输出”模式,将“海洋动物”IP授权给主题乐园、童装品牌,同时为地方政府代建运营海洋馆,2025年轻资产收入占比达30%,毛利率升至65%,市盈率从12倍重构至25倍,接近迪士尼(28倍)的估值水平。

全球化竞争门槛:从“国内玩家”到“国际选手”

随着入境游复苏,上市公司需对标国际标准,提升服务能力与品牌影响力。首旅酒店的探索值得关注:在伦敦、东京等城市的旗下酒店推出“中国文化主题房”,融入京剧脸谱、茶文化等元素,并提供中文服务与中式早餐,入住率较普通房型高15%。

三、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从“规模优势”到“质量优势”的跨越

中国文旅市场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期”与“消费升级窗口期”的叠加阶段,长期增长空间明确,但需解决结构性矛盾,方能实现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型。

(一)发展前景:市场规模与结构优化双轮驱动

未来5-10年,文旅市场将呈现“总量扩张+结构升级”的特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市场规模的确定性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5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6.8万亿元,2030年突破10万亿元,年均增速8%-10%;入境游市场将加速复苏,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12%提升至2030年的18%,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结构优化的三大方向:

1,产品升级:从“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游”转型。2025年休闲度假游客占比预计达45%,较2024年提高8个百分点;“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细分赛道增速超20%,其中青少年研学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2,技术渗透:智慧旅游市场规模2025年将达1.2万亿元,AI导游、元宇宙景区、数字藏品等新业态占比超30%。例如,“AI行程规划师”可根据用户偏好自动生成个性化路线,准确率超90%;“元宇宙景区”允许用户远程体验核心景点,带动线下客流增长15%-20%。

3,全球化布局:出境游与入境游双向扩容。中国出境游目的地将从传统欧美向“一带一路”国家扩展,2025年对东盟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40%,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增速超50%;同时,入境游将从“少数城市”向“全域覆盖”延伸,中西部地区入境游客占比预计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030年的30%。

(二)产业优势:资源、政策与技术的“三重赋能”

中国文旅行业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资源禀赋的不可替代性: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稀缺性构成核心竞争力。全球14处世界自然遗产中,中国占6处(九寨沟、张家界、黄龙等),数量居世界首位;55项世界文化遗产中,中国占38项(长城、故宫、莫高窟等),文化认同感与国际影响力突出。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为文旅产品开发提供了天然素材,2025年以世界遗产为核心的景区接待量占比达40%,客单价较普通景区高50%。

政策支持的持续性与强度: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2025年中央财政文旅专项资金达800亿元,较2020年增长60%,重点支持景区提质、智慧旅游与品牌推广;地方层面,云南、海南等省将文旅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推出土地出让优惠(文旅项目用地价格按工业用地标准执行)、税收减免(小微企业文旅企业所得税减半)等政策,2025年地方文旅投资预计超1.2万亿元,为行业发展注入动力。

技术应用的领先性:数字技术应用走在全球前列:景区移动支付占比达9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0%);携程、美团等平台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优化产品推荐,准确率超80%,高于国际OTA巨头(65%);5G网络在景区的覆盖率达98%,为AR/VR等技术应用提供基础,2025年智慧旅游技术专利数量占全球的45%,居世界首位。

(三)产业劣势:结构性矛盾与国际化短板制约发展

尽管优势显著,文旅行业仍存在区域失衡、服务参差、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区域发展失衡:东强西弱、城热乡冷

东部地区凭借经济基础与交通优势,文旅收入占比达65%,而中西部地区过度依赖单一景区(如四川90%的文旅收入来自九寨沟、峨眉山),全域旅游发展滞后,2025年中西部景区联动项目数量仅为东部的1/3;城乡差距同样明显,乡村旅游收入占比不足20%,且80%的产品仍为“农家乐”等低端形态,缺乏高端度假酒店、乡村文创等业态,客单价不足城市景区的1/2。

服务品质的参差:专业化与标准化不足

导游队伍专业能力待提升:全国持证导游仅30万人,其中高级导游占比不足5%,部分导游依赖“购物返佣”生存,服务质量堪忧;应急管理能力薄弱,2025年暑期因客流高峰导致的拥堵、设施故障等投诉事件达3起,暴露景区在流量管控、应急预案等方面的短板;服务标准化程度低,同一景区不同季节、不同团队的服务质量差异显著,游客满意度波动幅度超20%。

国际竞争力的局限:品牌与标准输出不足

与日本、新加坡等旅游强国相比,中国景区在国际化服务上仍有差距:多语种服务覆盖不足(仅30%的5A级景区提供3种以上外语服务),无障碍设施普及率低于50%;全球知名旅游品牌中,中国仅有“长城”“故宫”等少数IP,缺乏像迪士尼、环球影城那样的跨国文旅企业,2025年中国文旅企业进入全球旅游集团TOP50的仅3家,且以国内业务为主,海外收入占比均低于10%。

(四)突破路径:以创新驱动破解结构性矛盾

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文旅行业需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升级与全球化布局突破瓶颈。

资源整合:打破区域壁垒,构建“文旅共同体”

推动跨区域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大运河文化带”“黄河文化旅游带”等国家战略为依托,整合沿线景区资源,推出“一票通游”“线路联动”产品,2025年大运河沿线景区联程票销量突破500万张,客单价提升40%;鼓励地方政府成立文旅集团,统筹区域内资源开发,如湖南成立“张家界文旅集团”,整合武陵源、天门山等景区,统一规划线路与定价,游客停留时间从2天延长至3.5天。

服务升级:建立标准化体系,提升专业能力

推广“金牌导游”认证制度,要求导游具备历史文化、应急处理等专业能力,2025年高级导游占比提升至8%;建立景区服务评价体系,将游客满意度与政府补贴、评级晋升挂钩,倒逼服务质量提升;加强智慧应急系统建设,所有5A级景区2025年底前完成“客流预警+疏散路线规划”系统部署,确保高峰时段游客密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全球化战略: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提升国际话语权

支持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复星旅文收购Club Med的经验值得推广——通过输出中国管理模式,Club Med中国区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30%;加强国际品牌营销,在海外市场打造“中国文旅”统一IP,结合“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中国游”的国际认知度;推动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2025年前完成50家重点景区的“国际服务认证”,覆盖多语种、无障碍设施等核心指标。

2025年的中国文旅市场,正站在“复苏”与“重构”的十字路口。短期看,政策红利与消费回暖推动行业热度攀升,资本市场对文旅股的关注具有合理性;中期看,行业分化加剧,头部企业凭借资源、运营与技术优势有望持续领跑,而中小景区需加速转型以避免被淘汰;长期看,文旅行业的价值不仅在于规模扩张,更在于通过结构性改革与技术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最终实现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跨越。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穿透短期热度,聚焦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企业——那些能突破“政策依赖”、构建“多元收入”、实现“全球化布局”的标的,方能在行业变革中把握机遇;对于行业而言,唯有以创新为笔,以品质为墨,方能在文旅经济的新蓝图上,书写更可持续的发展篇章。

【责任编辑:严玉洁】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