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商业航天上市潮背后的动因、阻力与发展路径分析
王 鹏
2025年08月08日

近年来,随着政策持续加码与技术不断突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从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推进,到低轨卫星星座的加快布局,再到遥感通信、太空旅游等多元应用场景落地,商业航天的产业边界被持续扩展,市场关注度与资本热度同步升温。蓝箭航天、屹信航天等企业接连启动IPO,更标志着商业航天正由“探索期”迈入“资本化”阶段。然而,作为典型的高投入、长周期、强技术密集型行业,商业航天在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制度瓶颈、市场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本文拟从发展动因、上市障碍以及路径建议三方面进行系统剖析。

一、政策、技术与资本共振,商业航天步入“加速窗口期”

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资本推动的多重作用下,商业航天产业正快速从概念落地走向实质扩张。产业价值链正不断延伸,企业上市热潮也随之而起。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制度供给不断完善

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如国家航天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从顶层设计明确了质量监管框架,降低行业无序竞争风险,提升行业透明度与可预期性。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改革亦紧随其后,证监会扩大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使未盈利但具备核心技术与市场潜力的航天企业获得直接融资通道,缓解其“高投入、长周期”的先天困境。

关键技术突破显著降低门槛与成本

以可重复使用火箭为例,美国SpaceX“猎鹰9号”已率先实现技术闭环,国内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等企业紧随其后,在推进回收技术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发射成本由每公斤数万美元降至数千美元。与此同时,低轨卫星星座(如“GW星座”“G60星链”)相继启动密集部署,卫星制造模式也从定制走向批量,产业效率整体跃升。

市场需求多元释放,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政府对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军事通信等服务的刚性需求不断攀升,B端商业市场如物流追踪、农业遥感、能源巡检等也开始快速落地,C端消费领域中的太空旅游、亚轨道飞行逐步进入成型阶段。各地政府与头部风投纷纷设立航天产业基金,通过土地、税收等方式助力产业集群化,加快资本与技术的耦合。

二、制度瓶颈与资本评估分歧交织,企业上市仍存现实障碍

尽管商业航天具备强劲的增长预期,但在上市实践中,企业仍面临诸多掣肘,制度与资本之间尚未实现完全适配,上市通道仍不通畅。

盈利模式缺乏支撑,周期长导致不确定性高

商业航天企业通常面临5—10年的研发周期,前期资金投入巨大,如单次火箭发射成本就高达2亿元,短期内难以形成稳定现金流与利润。大多数企业尚处于亏损阶段,难以满足传统IPO所要求的“连续三年盈利”等财务门槛。

估值体系尚未统一,技术风险难以完全对冲

卫星星座、遥感通信等项目存在长周期、不确定的收益特征,缺乏统一的价值评估体系。投资人对未来回报周期的判断存在较大分歧。同时,火箭发射、卫星在轨运行仍具失败概率,一旦出错将直接影响客户服务与市场预期,降低企业估值。

信息披露面临合规与安全双重挑战

航天企业核心技术往往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如发动机参数、频谱算法等。在推进上市过程中,如何在保持技术保密的同时完成信息披露,成为企业合规成本激增的主要原因,也延缓了IPO进程。

三、从制度设计到生态协同,打造商业航天可持续发展路径

为推动商业航天健康可持续发展,应聚焦突破技术壁垒、健全资本体系、完善监管机制和优化产业生态,实现从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协同。

强化技术自立与标准体系构建

当前,火箭发动机、高精度导航等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应设立国家级商业航天实验室,集中突破可重复火箭、太空制造等关键技术。同时,推动卫星与火箭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推动制造端降本增效,例如推动“一箭多星”技术常态化。

丰富融资工具与风险分担机制

可由政府主导设立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金,重点投向早期创新项目,分担高研发风险。同时应推动开发航天保险产品,如发射失败险、卫星寿命险等,通过金融机制分担失败成本,为风险资本提供保障。

推动市场应用落地与国际资源协调

B端领域应加强与农业、物流、能源等产业融合,提供定制化遥感与通信服务;C端领域可加快太空旅游、亚轨道飞行等消费型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政策端还需尽快明确空域审批、频谱分配、太空交通等规则,并积极参与ITU等国际组织的频谱协调,提升我国商业航天在全球布局中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严玉洁】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