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灯下,父亲高举幼子,母亲笑容温婉……80年前,丰子恺用他特有的风格,画了这幅《胜利之夜》。
丰子恺在美术史上被尊为中国“漫画”的先驱。1924年,年仅26岁的他首次公开发表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主编的《我们的七月》杂志上,并使用了“子恺漫画”的落款。由此“漫画”一词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并逐渐成为这一画种的通用名称。丰子恺定义的漫画“是沟通绘画与文学的画种”,强调思想性与造型美的结合,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赋予漫画以独立的艺术地位。
全面抗战爆发后,丰子恺携全家从浙江故乡启程,历经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地,最终于1942年秋抵达陪都重庆。
初到时,他暂居于老友陈之佛的府邸,随后移居至风生书店。不久后,他在沙坪坝庙湾寻得一块荒芜之地,亲手建造了一栋简朴的“抗建式”小屋,这便是他笔下描绘的“沙坪小屋”。
尽管生活环境简陋,丰子恺依旧充满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在这里他完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漫画,并通过馈赠将乐观和温情传递给友人。
1945年8月10日,重庆酷暑难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音员潘永元颤抖着扭开送音开关:“各位听众,现在播送重大新闻……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则消息如闪电划破漫漫长夜,响彻云霄,山城瞬间沸腾。
那夜的重庆宛如熔炉:民众如潮水般涌上街头,素不相识者握手拥抱,吼声、歌声、锣鼓声交织;餐馆里禁酒令形同虚设,猜拳声彻夜不绝,商店高挂“庆祝胜利,八五折廉价”的布招……狂欢的声浪中。
丰子恺位于沙坪坝的陋室灯火通明。平日谦和的友人破门讨酒,他翻出珍藏佳酿,众人喧闹至深夜两点。待客人离去时,已是夜深人静。丰子恺辗转难眠,思绪如潮。
三日后,丰子恺将心潮凝于《胜利之夜》。画中无宏大场景,仅一家四口与一猫。丰子恺常以简淡笔墨包裹生活哲思,此画便让观者代入“举杯邀明月”的狂喜。题字“日本投降后三日”,恰是历史的精准锚点。
《胜利之夜》仅是重庆欢庆的序章。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广播;9月2日,日本在“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9月3日,重庆举行大游行,全城灯光彻夜不熄,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丰子恺《胜利之夜》最珍贵之处,不在于其技法繁复,不渲染悲壮,而正在于它以朴素技法和平凡场景,以日常温情直抵人心,记录了这个光辉的永恒瞬间,浓缩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心灵史诗。
……该是归乡的时候了,1946年4 月,丰子恺卖掉沙坪坝的房子,举家在储奇门附近暂居等船。即将告别山城,离情别绪中的他画了幅《重庆凯旋路》,并配文字说明:“开窗俯瞰长江,对岸遥望海棠溪,水光山色,悦目赏心。明朗的重庆,不复有警报的哭声,但闻炒米糖开水、盐茶煮鸡蛋的节奏的叫唱。这真是一个可留恋的地方……”
后记: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在上海逝世,享年77岁。今年是先生逝世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