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卢沟桥上,目光抚过斑驳的石栏,仿佛触到了时间的纹路。
今年七月,经过整修的古桥撤去了原来隔离游客和望柱的铁护栏,小狮子们更亲近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到这里得以近距离的为它们拍了很多“大头照”——或昂首或低头,或威严或嬉戏,但每一只都凝固着一段时光。
其实,早在七七事变之前,卢沟桥早已是闻名天下。
这座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南宋时期)、建成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
它叫卢沟桥,因为永定河曾古称卢沟。(永定河是清代康熙赐名,此前已改过很多名字。)
在古时,卢沟桥是西南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即便拂晓时分,明月高悬,桥上亦有车马络绎不绝。热衷汉文化、雅好诗文的金章宗将“卢沟晓月”选入“燕京八景”。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盛赞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丽的奇观”。
北京人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根据最新的统计,目前在281根望柱上大约有500只石狮子。之所以“数不清”,除了很多顽皮的小狮子喜欢“捉迷藏”,还因为卢沟桥历经金(宋)、元、明、清,800多年雨雪风霜,有些小狮子已磨去了眉眼,有些则刚刚“上岗”不久。他们的身上有着不同时代的刀工,金元的粗犷、明清的繁复、现代的精细。正是这一次次修补,让卢沟桥成为一座“有记忆”的石雕博物馆。
然而,石狮子们的记忆里并不只有“车水马龙”“良辰美景”。1937年7月7日日军的枪炮声撕裂了卢沟桥的宁静。它们“目睹”了侵略者的残暴,“听见”了爱国将士的怒吼,也“铭记”着佟麟阁、赵登禹等抗日英雄的不屈精神。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图片
如今的卢沟桥,已不再有车马通行,而是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身上残留着岁月的印记,供人们凭吊历史、感悟和平。宛平城墙上的弹痕依旧触目惊心,如同中华民族身上永不磨灭的伤疤,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
卢沟桥的狮子是有记忆的。
它记得曾经的辉煌,记得曾经的屈辱,也正见证着这个国家的再次崛起。
看云卷云舒,历春秋代序,向每一个驻足凝望的人无声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