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银发经济困局的双维解构 ——破解有效供给不足的制度密码与市场动能
王 鹏
2025年09月02日

在老龄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银发经济被寄予厚望。然而,市场表象的繁荣难掩其深层的结构性困境——一面是琳琅满目的“适老”产品与服务,另一面却是老年群体普遍的“获得感缺失”。智能手表的充电困局与老年旅游的同质化路线,不过是冰山一角,其背后折射的是有效供给与真实需求间的巨大鸿沟。这种结构性矛盾的破解,亟需我们跳出单纯的技术改良或产品迭代思维,从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重构的双重视角进行系统性解构。

一、认知偏差与制度缺位的制约

1.银发经济的体系性缺位

当前银发经济的核心困局,表面是有效供给不足,其深层病灶在于​​需求认知的集体性迷失与制度支撑的体系性缺位​​。市场供给主体往往陷入刻板印象,将老年人简化为“身体机能退化、技术适应困难”的单维群体,忽视其作为独立个体的多元需求与主观能动性。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大量伪适老产品充斥市场——功能冗余的智能设备、缺乏人文关怀的标准化服务、忽视心理需求的物理改造,其本质是供给方在需求理解上的系统性脱节。

2. 制度性保障滞后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制度性保障的严重滞后​​。现有政策框架对老年需求的精准识别缺乏强制性规范,适老化标准体系零散且约束力薄弱。当“字体放大”与“音量增强”成为市场对适老化改造的普遍理解时,其背后反映的是制度引导的浅表化与评估体系的缺失。真正的制度缺位体现在三个维度:缺乏权威的需求动态监测机制,难以将老年群体的真实声音转化为市场信号;缺失统一且高标准的适老化认证体系,使低质供给得以在市场中鱼目混珠;疏于构建科技创新与老年需求的对接桥梁,导致技术研发与用户体验的严重脱节。

3. 建立制度化的情感支持网络

人文关怀的机制化嵌入​​适老化的最高境界在于创造​​有温度的社会嵌入​​。这需要建立制度化的情感支持网络:在社区层面推广“互助式养老”模式,通过时间银行机制激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群体;在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喘息空间”,配备符合人体工学的休憩设施与社交促进设计;在文化层面推动“老年叙事计划”,通过口述史项目、老年主题影展等重塑社会对老龄化的认知。

二、对适老的改造

1.环境适老

​​环境适配的体系化构建​​适老化首先体现在物理环境的无障碍改造,但这绝非简单的设施添加。真正的体系化构建要求​​强制性规范与弹性设计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立法推动公共场所的无障碍通道全覆盖、交通设施的适老标准化改造;另一方面需建立“弹性适老”理念,在居家环境中嵌入可调节的智能照明、自适应家具等模块化设计,满足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动态需求。日本推行的“通用设计”国家战略与新加坡组屋的适老改造计划,均体现了这种体系化思维。

2.技术适老

​​智能技术的适老伦理转向​​技术的适老化本质是​​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回归​​。当前智能产品普遍存在“功能冗余”与“操作复杂”的悖论,其根源在于设计者缺乏对老年用户设身处地的思考。真正的技术适老化需遵循减法逻辑,既在交互层面采用极简主义设计原则(如一键呼叫、语音优先);在功能开发上强化核心价值的稳定性(如超长续航、跌倒预警精度);在数据反馈上实现人性化转译,将健康指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建议等。

3. 适老的蓝海开拓​​

​​社会参与赋能​​,开发老年专属社交平台,嵌入活动发起、技能交换功能。同时可开通自我实现通道​​。设立老龄产业,孵化手工艺定制、地域文化传承等低风险项目。例如丹麦相关组织培训超10万老人成为数字内容创作者,知识付费收入占比达营收32%。开辟心理健康干预网络​​,构建“社区心理站+AI心理助手+家庭支持”三级体系,开发VR怀旧疗法设备。日本“蒲公英介护中心”引入代际互动机器人,使抑郁症状发生率下降28%。

三、创新引导下的适老

1.适老问题突出

​​需求分层响应失效​​。新一代老年人(60后、70后)需求结构已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但市场供给仍集中于助餐保洁等基础服务,对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高阶需求覆盖率不足35%。这种供给同质化与需求哑铃化(高端定制与普惠服务并存)的冲突,使得有效供给缺口持续扩大。更深层矛盾在于​​制度支撑体系的系统性缺位​​。现行政策工具存在显著结构性失衡:环境型政策占比46.6%(如行业标准制定),供给型政策占41.1%(如技术研发支持),而需求侧激励政策仅占12.3%。

2.构建分层体系

首先需要明确需求洞察机制,建立动态需求图谱​​。江苏试点“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系统”,通过大数据测算社区服务缺口,使供给精准度提升40%。同时强制用户场景测试​​,推行适老产品上市前老年用户真实场景测试认证制度,如日本规定新型助行器需经200小时老年群体实地验证。其次技术适配需与伦理匹配,​​智能技术需从“功能堆砌”回归“减法逻辑”。​​如数据人性化转译​​,健康监测设备需将血糖指标转化为“饮食调整建议”等可执行指令。高阶价值创造的蓝海开拓​​,针对社会参与、自我实现、心理健康三大空白领域,构建分层供给体系。

3.制度精准覆盖

​​制度精准治理,需求侧激励强化​​,将消费券政策与老年特性适配;全链条标准约束​​,制定覆盖“产品—服务—环境”的适老化国家标准,建立独立第三方认证机构;跨政策协同机制​​,推动医保、社保、住房政策衔接,如北京试点“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绑定模式。

【责任编辑:王辉】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