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工厂游热潮背后的制造奥秘:探索体验式消费新趋势与未来挑战​​——从小米、蔚来、特斯拉火爆预约看工业旅游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王 鹏
2025年09月10日

近日,一股“工厂游”的热潮席卷全国。北京南部的小米汽车工厂,开放预约首日即涌入2.7万人注册登记,蔚来合肥工厂的预约通道开启仅几分钟当月名额便被“秒”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更是成为新晋沪上打卡地……这股热潮并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当前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向。工厂游已不再仅仅是传统工业旅游的简单参观,而是演变为一种融合了科技体验、品牌传播与文化消费的新业态,成为连接消费者与制造端的重要桥梁。

​​我国工厂游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新趋势​​

从传统的工业参观到如今一票难求的体验项目,工厂游的形态与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不再局限于特定行业,而是扩展到汽车、电子、食品、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成为展示中国智造实力、满足公众好奇与体验需求的重要窗口。

首先,体验式消费的兴起驱动工厂游成为新热点。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商品购买与静态展示,更追求深度参与和独特体验。工厂游让消费者亲临生产现场,见证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制造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对真实感、参与感与新鲜感的渴望。

其次,科技兴趣的提升催化了高科技工厂的吸引力。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消费者对前沿科技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兴趣日益浓厚。小米、蔚来、特斯拉等企业本身就是科技与创新的代名词,其工厂内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机器人协作、先进的质量检测工艺等,对科技爱好者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使其成为科普教育、技术观摩的生动课堂。

再次,对品质与透明度的追求增强了工厂游的信赖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更加关注。通过亲眼目睹严谨的生产环境、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如洁净车间、自动化装配、在线检测),消费者能够直观建立对品牌和产品的信任,这远胜于传统的广告宣传。

​​我国工厂游目前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尽管工厂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其作为一个快速兴起的新业态,在运营管理、内容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亟待规范与破解。

第一,接待能力与体验质量的平衡难题。突如其来的巨大流量远超许多工厂的初始设计接待能力。有限的参观通道、解说人员以及为保证安全而设定的距离,可能导致参观体验下降,出现“走马观花”、看不到核心环节等问题。若不能有效疏解人流、优化参观动线,热潮可能难以持续。

第二,内容同质化与创新瓶颈初显。当前的工厂游内容易集中于“看生产线、听品牌故事、体验成品”的类似模式。如果众多工厂未能挖掘自身独特性,参观项目大同小异,容易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导致重游率低,项目吸引力难以持久。

第三,安全风险与生产干扰的管理压力。工厂是包含重型设备、移动机械和复杂流程的生产重地。游客的涌入必然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其不当行为可能引发事故。同时,参观活动也可能对正常的生产秩序、保密区域的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如核心技术工艺的 unintentional 泄露)构成挑战。

​​对工厂游相关企业与部门的发展建议​​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推动工厂游从“网红”现象走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长红”业态,需要企业、行业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系统谋划。

首先企业应强化内容创新与精细运营能力。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将企业文化、科技实力与游客兴趣点结合,设计更具互动性、主题化的体验路线(如亲子科普线、技术深度线)。同时,运用预约制、分时段、智能导览等技术手段优化接待流程,提升承载能力与参观质量。

其次行业需加快标准建立与经验共享。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关于安全规范、服务标准、内容分类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促进不同企业间交流成功经验,避免同质化竞争,共同培育市场,做大工业旅游的蛋糕。

再次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与基础设施支持。文旅、工信等部门可考虑将具有条件的工业旅游项目纳入地方旅游推广规划,给予适当的政策激励或补贴。同时,优化工厂周边的公共交通、餐饮服务等配套设施,为游客创造更便捷、舒适的参观环境,形成“以工促旅、以旅兴工”的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拓展跨界融合与数字化体验新空间。工厂游可与教育研学、文创开发、主题购物等相结合,开发衍生价值。积极利用VR/AR技术打造虚拟工厂、在线漫游项目,既能突破物理限制满足远方受众的好奇心,也能作为实体游览的有效补充和预热手段。

最后注重差异化发展,激发多行业潜力。除了炙手可热的汽车行业,食品行业可打造“可品尝的透明工厂”,电子行业可突出“高科技互动体验”,传统工艺制造可强调“非遗技艺传承”,从而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工业旅游生态体系。

综上所述,工厂游的火爆是消费升级与制造业转型双向奔赴的结果,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唯有通过不断创新内容、提升体验、规范管理、协同发力,才能让这股热潮持续涌动,真正成为展示中国制造新形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王文倩】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