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  正文
“人工智能+”政策密集落地 解码产业变革的中国逻辑
王鹏
2025年09月10日

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 以来,政策落地节奏显著加快。截至目前,北京、天津、重庆、苏州、无锡、深圳、武汉等数十座城市已相继出台专项行动计划,从算力基建到场景应用、从技术攻关到生态培育,形成覆盖全国的政策矩阵。这场政策热潮并非简单的技术响应,而是我国在全球产业重构期的战略布局,标志着“人工智能 +”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升级的核心引擎。

一、政策密集释放的三大关键信号

1. 国家战略导向明确

各地政策的密集出台,本质是国家顶层设计向地方实践的快速转化。自政府工作报告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北京聚焦具身智能前沿领域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圳以四份专项计划覆盖终端产业与机器人研发,武汉则立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这种由中央定调到地方破局的传导机制,印证了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战略优先级全面提升。

2. 区域竞争与协同并进

不同于以往同质化政策,此次各地方案呈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特征:苏州强调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依托工业园区推动技术落地;重庆则立足制造业基础,主攻智能网联汽车与工业互联网融合;无锡聚焦算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长三角智能算力枢纽。这种基于产业禀赋的差异化布局,既避免了资源浪费,更构建起全国性产业生态,形成区域协同的聚合效应。

3. 产业生态全面升级

目前“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焦点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研发—应用—生态”全链条。苏州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AI改造,深圳推动算力网络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天津明确攻克50项关键技术、形成20项新产品的量化目标。这些举措直指产业痛点:通过降低应用成本、解决技术转化断层、完善配套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标志着我国AI产业已进入生态化、规模化的发展新阶段。

二、锚定制造业的深层逻辑

1. 实体经济支撑

制造业作为我国GDP占比近30%的支柱产业,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战场。从南京长安汽车定制工厂通过AI实现3000种生产方案自由切换,到中信泰富特钢借助智能系统将劳动生产率提升29.8%,AI与制造业的融合直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巩固实体经济优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名员工470台,跃居全球前三,印证了制造业对AI的刚需属性。

2. 转型痛点

当前制造业面临三重挑战: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竞争力压力、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质量效率双瓶颈。AI技术恰好成为破局关键:在生产端,计算机视觉检测可使产品缺陷率下降90%以上;在管理端,智能调度系统将交付周期缩短20%;在成本端,AI优化使单位制造成本平均降低15%-30%。以天津“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为例,当地企业通过 AI改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度提升,附加值平均增长25%,精准解决了传统制造的转型痛点。

3. 政策与市场双向驱动

政策层面,国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地方通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市场层面,2024年我国AI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形成“政策引导、市场跟进”的良性循环。重庆对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给予研发补贴,带动当地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印证了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效应。

三、产业升级的支撑体系与关键价值

1. 技术层面

政策重点聚焦高端芯片、核心算法、科学大模型等关键领域。这些举措旨在破解技术短板,为产业升级提供底层支撑;当算法成为新型生产资料、算力形成基础生产力,我国产业将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2. 产业层面

传统产业升级通过工业传感器、物联网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利用AI优化要素配置,例如《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实施指南》中指出冶金行业借助智能系统将质量损失成本下降46.7%,供应链协同可使库存周转率提升30%;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培育则助力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产业发展,催生“AI 原生企业”等新业态,2024 年我国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年增速超35%,成为产业增量的核心来源。

3. 应用层面

在消费端,AI 催生个性化服务:智能助理、定制化学习方案重塑消费模式,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成为消费升级新热点;在治理端,AI帮助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国务院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政务服务智能办理使审批效率提升50%,公共安全预警系统降低突发事件响应时间40%,构建起“智能赋能、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格局。

4. 关键价值

AI 赋能的核心价值,已超越单一效率提升,延伸至产业结构优化与全球竞争力重塑。在效率层面,汽车制造领域定制化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打破规模与定制之间的矛盾;在结构层面,传统制造业通过“产品+服务”模式转型,完成从“卖设备”到“卖解决方案”的升级;在全球竞争层面,我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2%,AI产业规模稳居世界前列,“人工智能+”正推动我国制造业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

各地“人工智能+”政策的密集落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产业逻辑的重构。从南京长安的柔性生产到中信泰富特钢的效率跃升,从苏州的协同创新到重庆的场景突破,中国正以制造业为基、政策为引、生态为脉,走出一条AI赋能产业升级的独特路径。未来,随着技术转化效率提升、中小企业参与度提高、全球竞争力增强“人工智能+”将真正成为推动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全球产业重构中占据主动地位。

【责任编辑:王文倩】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