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智能时代的治理挑战与伦理思考——构建安全、公正、可持续的“人工智能+”社会治理体系
王 鹏
2025年09月10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化与广泛应用,智能时代的治理挑战与伦理问题日益突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工智能不仅推动社会治理效率的提升,也带来了算法透明度不足、数据偏见、系统安全隐患及法律法规滞后的诸多制度难题。同时,人与机器的关系伦理、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以及人文关怀的必要性,构成智能时代不可回避的伦理困境和社会责任。在此背景下,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完善伦理规范与法律标准,并推动国际合作,形成统一、公正、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实现智能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围绕智能治理的制度难题、伦理困境与社会责任,以及制度创新与全球合作三大主题,深入剖析“人工智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现实挑战与未来方向,力求为构建安全、公正、可持续的智能社会贡献思考与方案。

一、智能治理的制度难题

1、算法透明度与数据偏见问题

在智能治理中,算法决策机制的黑箱特性带来透明度欠缺的问题,使得决策过程难以被理解和监督,削弱了公众对治理体系的信任。同时,训练数据中存在的偏见可能导致算法结果的不公,特别是在司法、招聘和金融领域更易引发歧视。数据不平衡和历史不公正的反映使部分群体被算法边缘化,影响公平性。对此,必须推动开发具备可解释性的算法模型,强化对训练数据的审查与优化,构建多元、公正且透明的智能治理环境。此外,公众参与和第三方独立审计机制的建设对保障算法公平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

2、智能系统安全隐患与风险

随着智能系统的广泛应用,技术层面的安全隐患日渐突出。网络攻击、数据泄露和系统篡改等威胁可能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和社会秩序混乱。此外,系统固有的可靠性不足可能引发自动化错误,导致意外社会事件,例如智能交通系统误判致使交通事故发生。智能系统对复杂且动态的现实环境反应有限,增加了治理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而,建立智能系统安全技术标准、加强多层次防护、实施实时监控与预警,以及推动政府与企业间的跨界合作,成为确保智能治理体系稳健运行的重点措施。

3、法律法规的滞后与约束空白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超越了现有法律体系的覆盖范围,导致监管存在明显滞后和空白。涉及数据采集、使用的隐私保护,自动决策的责任认定及潜在歧视行为的司法救济等多个环节,缺乏配套法律支持。此外,跨境数据流通加剧了法律适用和执法的复杂性。智能系统的自主学习特征,也使传统以人为主体的法律体系面临挑战。亟需构建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明确数据权属、加强隐私保护、规范算法应用与安全监督,促进法律与技术双轨同步更新,提升监管机构的专业能力和前瞻性水平,以破解智能治理的法规难题。

二、伦理困境与社会责任

1、人工智能的人机关系伦理挑战

智能系统在社会治理中的深入引发复杂伦理问题。机器决策过程中如何体现和遵循人类的价值观与道德规范,需要科学而慎重的界定。防止技术的完全自治带来伦理风险,确保人类对智能系统的有效控制至关重要。与此同时,监控技术可能侵犯隐私权,自动化替代传统岗位影响个体尊严,人与人工智能的信任构建成为智能治理社会接受的基础。此外,伦理议题还包括机器人权利、责任归属以及算法中价值观的合理选择。社会需构建多元参与的伦理对话与决策平台,制定符合国情的伦理原则,保障人工智能应用符合人文精神与社会伦理要求。

2、就业结构变革与公平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引发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部分传统岗位被自动化技术替代,而新兴职业对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造成就业不平等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加剧。如何保障受影响群体权益,协调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是智能时代的重要议题。政策层面需强化就业保障机制,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支持,提升劳动者跨界转换能力。完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机制,缓解因技术替代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倡导包容性增长,实现智能经济与社会公正的协调统一,确保技术红利普惠全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3、智能时代的人文关怀需求

面对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文关怀提出更高要求。技术虽能提升效率和便利,却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共情与伦理判断。医疗、养老和教育等领域的智能化,应注重保持对人的尊重与关爱,避免冷漠机械化。智能系统设计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技术与人力的协同互补。重视弱势群体特殊需求,防止智能应用造成新的边缘化。政策和社会机制应保障技术进步中人文关怀不被忽视,构筑完善情感支持和心理健康保障体系,打造温暖、包容的智能社会环境,是智能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制度创新与全球治理合作

1、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建设

智能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赖单一主体难以实现全面有效治理。需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政府应承担政策制定和监管职责,确保技术安全和公平运用;企业需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安全保障与合规运营;学术界为技术创新和伦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公众则应积极参与监督与反馈,促进治理透明。建立跨部门、多利益相关方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平台,可提升治理响应效率和质量,形成开放包容而高效的智能治理体系,妥善应对智能治理带来的复杂挑战。

2、伦理规范与法律标准完善

坚实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框架是智能治理的根基。需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技术发展和社会实际的伦理准则,明确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的道德底线。同步完善数据保护、算法透明、责任归属和安全标准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多层次监督与执行机制。推动建立伦理审查机构,促进算法可解释性和责任主体的明确,防止技术滥用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法律与伦理的双重约束,为智能治理构筑坚固防线,保障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3、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

人工智能的全球影响力决定了单一国家难以独自应对所有治理挑战。建设统一、公开、公正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实现智能技术安全应用和普惠共享的必由之路。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制定共识技术标准、伦理规范和法律框架,对于协调算法安全、数据隐私和技术扩散至关重要。通过多边机制减少技术鸿沟,实现资源共享与风险共管。中国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和智慧,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包容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共同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与治理挑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王文倩】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