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学成  >>  正文
十一年不辍!台州网络人士走访百岁抗战老兵
罗学成
2025年09月10日

106岁的庞标烈颤巍巍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个动作,跨越了80多年的烽火岁月,将抗战老兵与新时代网络人士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9月1日,台州市网络界人士联谊会的成员们再次踏上天台的土地。这已是他们连续第十一年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走访慰问抗战老兵。

“十一年来,我们见证了40多位老兵离去,今天走访的8位百岁老兵平均年龄103岁,最年长的106岁,最年轻的吴绍德也已99岁。”台州市网络界人士联谊会会长瞿建军语气沉重,“每一次探望都是一次抢救性记录,这些活历史正在加速离我们而去。”

历史回眸:烽火岁月中的青春

在106岁的老兵庞标烈家中,慰问组成员屏息聆听老人回忆1942年参加四明山游击队的经历。

“我们使用的都是最差的丽水造步枪,土话叫‘红枪杆’,子弹射不远。”庞标烈声音洪亮,仿佛重回青年时代,“在嵊县北庄,我们夜里突袭日军驻地,他们一听到动静就撤退了。”

据《烽火回眸——天台抗战老兵的口述与实录》记载,庞标烈所在部队后改编为第三战区挺进第三纵队,频繁穿梭于嵊县、诸暨、富阳等地开展游击作战。

105岁的金加秋回忆起1942年的衢州保卫战仍激动不已。“河水里都是跳进去想游到对岸的人,日军飞机低空扫射,河水都被染红了……”这位曾任第八十六军六十七师野战医院上尉军医的老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99岁的新四军老兵吴绍德是此次慰问中最年轻的一位。13岁那年,他亲眼目睹母亲死于日寇之手后,毅然加入新四军宿东游击支队。“我来抗日!”少年吴绍德面对连长三问,回答斩钉截铁。

当下关怀:和平年代的温暖守护

在叶宝洲老人家中,叶宝洲见到天台县红心社志愿者林华强,就像见到了亲人。16年来,这个民间公益组织已寻访记录130余位抗战老兵的口述史。

“2015年之前,周祖其老人从未向家人提及抗战经历。”林华强介绍,直到92岁那年看到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新闻,老人才打开心扉,讲述埋藏心底的秘密。

慰问组为每位老兵带去生活物资和慰问金,细致询问健康状况。101岁的周祖其去年戴上了助听器,102岁的庞品学收到了特制营养品,104岁的郑比升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这些老兵晚年都得到了较好的照顾。”瞿建军表示,“既有红心社这样的公益组织长期帮扶,也有政府部门的政策保障,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怀。”

精神传承:永不熄灭的火炬

“我永远忘不了听到日本人投降时的那种高兴,我们要珍惜和平,努力生活!”庞标烈老人的寄语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

在金加秋家中,老人反复叮嘱:“年轻人要记住历史,好好学习,报效国家。”这位亲历衢州保卫战的老军医,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后代铭记牺牲。

101岁的陈立寿虽然行动不便,坐在床上,却坚持让家人展示那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位抗战老兵用尽力气说:“和平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人珍惜现在的好时光。”

瞿建军表示,网络人士具有传播优势,11年来他们通过记录和传播老兵故事,让红色记忆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我们要用数字技术保存这些活历史,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临别时,庞标烈再次敬起军礼。阳光洒在这位106岁老兵的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仿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昭示着民族精神的不朽传承。(罗学成)

【责任编辑:王文倩】
浙江省台州湾新区作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