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睿鹏  >>  正文
石睿鹏:桂林文化抗战 用文化力量捍卫家园
石睿鹏
2025年09月18日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法国小镇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听老师含泪授课,因为从第二天起,普鲁士军队将强迫学校用德语授课。这一情节生动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摧毁一个民族,首先摧毁其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它承载着历史、语言、传统和价值观,维系着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正因如此,侵略者往往通过文化侵蚀来削弱被侵略民族的抵抗意志。

当阿尔萨斯的小学生噙着热泪用法语诵读完课本的最后一个音节后,法兰西的文化魂魄在普鲁士军队铁蹄下被踏得粉碎。《最后一课》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在中国西南边陲广西桂林找到了更为磅礴的回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的漓江之畔,诗人艾青蘸血带火的诗行划破夜空,掀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之一:从1938-1944年的桂林文化抗战中,百万军民不仅筑起血肉防线,更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资源、建构战时文艺体系、开辟全民族文化动员路径等方式,锻造出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

桂林作为抗战时期的文化重镇,成为了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全面抗战爆发前,桂林是一座仅有7万人口的小城,抗战爆发后,桂林人口激增至50万。先后有柳亚子、夏衍、茅盾、田汉、欧阳予倩等1000多位文化人士,100多个进步文化团体齐聚桂林。面对侵略者的文化侵蚀,桂林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以书籍、报刊、文艺创作等形式,坚守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精髓。当时桂林有书店、出版社200多家,出版200多种杂志,每天平均出版新书期刊在20种以上,在国内、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广泛发行。这种文化上的坚持,不仅使中华文化在战争中得以延续,更为民族的复兴积蓄了力量。

在桂林文化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1938年秋,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抗日形势日趋严峻。党中央将桂林确立为“连接延安与海外,辐射大西南的战略支点”。党的领导为文化抗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有力的支持。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桂林出版发行,成为指导全国抗战的重要文献。这不仅增强了抗战的理论指导,也通过文化的传播,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坚定了必胜的信念。

桂林文化抗战是一次全国性的文化统一战线实践。各界知识分子、艺术家、文化工作者在党的号召下,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侮。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在桂林汇聚,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力量。1944年西南剧展,湘、粤、桂、滇等省33个剧团演出了170多场戏剧,真正实现了“把舞台当炮台,把剧场当战场”。这种团结不仅增强了抗战的凝聚力,也为战后中国的文化复兴奠定了基础。

桂林作为文化抗战的中心,不仅是国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面对日军持续空袭,桂林中小学利用百余处天然岩洞坚持办学,被国际友人录制为反法西斯纪录片。1939年,反法西斯同盟桂林支会成立,吸引大量法、英、美、苏等国的记者、作家和文化人士,这些国际友人通过演讲、报道、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向世界揭露日本法西斯暴行,传播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桂林的文化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决心和文化自信,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

桂林文化抗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化的群众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文化工作者将抗战精神传递到普通民众中。无论是街头演出、抗战歌曲,还是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都让文化成为激励民众抗战的重要力量。这种群众化的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民众的抗战意识,也为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创造了条件。

桂林是中国的抗战文化中心,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国际新闻社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间通讯社,主要任务是发表通讯和国际事件的评论。稿件通过香港分社寄往南洋、欧美和非洲等地,对海外150多家华侨报社供稿。不仅如此,该社英文的《远东通讯》,还用航运发往海外。

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有一批外国或涉外机构及组织,有数量众多的国外文化名人。这些文化名人以各种方式记录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向全世界传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气节,1939年2月,苏联国家电影制片厂摄影师、莫斯科《消息报》特派驻华记者卡尔曼来到桂林,拍摄新安旅行团及广西学生军第一团的训练和生活片段,期间,得知在日军炮火下桂林儿童坚持在岩洞教育,他大为感动,拍摄了岩洞教育的纪录片,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人民在战火中弦歌不辍的奋斗精神。1940年8月25日,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到达桂林后,积极投身抗日文化运动,发表演说,在桂林广播电台对境外广播。她的《中国的战歌》,介绍了广西学生军的英勇善战,高度赞扬了桂林的抗战文化。

桂林文化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全国文化抗日统一战线的生动实践。通过保存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抗战必胜的决心。桂林文化抗战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抗战时期的贡献,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时代,桂林文化抗战所体现的文化自信、团结精神和爱国情怀,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桂林文化抗战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跑好时代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石睿鹏,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