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数据集团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实践路径
王 鹏
2025年09月22日

9月11日,北京数据集团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该企业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业务范围涵盖大数据服务、数据处理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等多个领域。这种组织架构设计体现了省级数据集团在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主要承担着整合、运营和开发区域数据资源的重要使命。

从发展实践看,除北京外,上海、湖北、湖南、江苏、河南、福建等省份均已组建省级数据集团公司,武汉、广州、杭州、温州等地也相继成立市级数据平台。这种全国范围内的布局调整,反映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迫切需求。根据《数据二十条》政策导向,数据集团的设立旨在推动跨领域数据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共享,破解"数据孤岛"难题。

数据集团建设的实施路径情况及示范

(一)区域数据集团的系统性发展

首先政策驱动方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国家数据局的成立为地方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8个省份出台数据相关条例。

其次市场机制建设方面,数据集团承担着破解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难题的重要使命。通过建立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机制,有效解决了数据流通中的制度障碍。上海数据交易所试点显示,数据产品交易效率提升60%以上。

最后区域竞争维度,数据集团通过整合数字经济产业资源,推动形成人才、技术、数据要素的集聚效应。杭州数据开放平台数据显示,数据要素流入使区域数字经济增速提升1.2个百分点。

(二)北京数据集团的示范效应

首先,通过构建"数据收集-治理-安全-交易"全链条能力体系,有效整合分散的数据资产,优化数据产业空间布局。这种系统化能力建设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据统计,北京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40%。

其次,在城市战略定位方面,数据集团的设立契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通过完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北京在新型智慧城市、政务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比较优势。以政务数据开放平台为例,已累计开放数据集超4000个。

再次,在数据安全体系建设方面,通过股权划转方式,数字认证控股股东变更为北京数据集团,这种组织架构调整有助于形成协同发展的安全生态。目前北京已建成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体系,通过15项安全认证标准。

最后,在产业生态培育方面,集团落户朝阳区将产生显著的集聚效应。该区已形成覆盖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聚集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超2000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数据集团面临的主要挑战、应对策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集团运作的主要挑战

技术瓶颈:当前,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仍面临诸多亟待突破的难题。例如,多模态大模型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表现出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实际环境。此外,模型压缩与推理优化技术也亟需提升,以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人才短缺:在数据分析和挖掘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为此,亟需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高校教育、职业培训等多渠道提升人才素质,同时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流,充实国内人才队伍。

政策与法规不完善:当前,数据隐私保护、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的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存在诸多漏洞和空白。这不仅影响了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因此,亟需加强政策制定和完善工作,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和合规使用。

数据孤岛与安全风险:由于部门间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系统封闭等问题,导致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数据共享和流通。与此同时,数据泄露、非法访问等安全威胁也日益严峻,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确保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安全可控。

(二)系统性解决方案

应对策略的核心在于大力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具体而言,需要集中力量突破模型压缩、异构算力调度等关键技术瓶颈,通过这些技术突破,显著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从而为后续的应用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必须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备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技术需求。

健全政策与法规体系同样不容忽视:需要制定详尽的数据分类分级、访问控制、加密等安全策略,确保数据在处理过程中的合规性和安全性,从制度层面为数据应用保驾护航。

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是实现数据高效利用的基础:通过运用数据仓库、数据湖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有效打破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孤岛现象,提升数据的整体利用效率。

(三)数据集团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方面,生成式AI、边缘计算等技术将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某研究机构预测,到2027年实时数据价值挖掘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元。市场建设方面,随着确权、定价等机制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生态将日趋成熟。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区域协同方面,在"东数西算"工程推动下,跨区域数据流通将加速。据测算,东西部数据协同可使算力使用效率提升30%。国际布局方面,随着"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数据集团将加强跨国合作。某跨境数据试验区数据显示,数据流动使贸易效率提升25%。

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

首先,全面完善顶层设计,精心制定《数据集团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数据集团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保发展方向清晰、战略布局合理。可以参考上海数据集团的成功模式,构建一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高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上的引导作用,同时借助市场机制灵活高效的优势,推动数据集团的健康发展。

其次,大力强化能力建设,集中力量突破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建模等核心技术瓶颈。建议设立专项研发基金,为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吸引和汇聚高端人才,形成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确保在数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升数据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持续优化制度环境,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数据交易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为数据集团的规范化运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可以借鉴深圳数据条例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体系,确保数据交易和应用的合法合规。同时,深化应用创新,积极推动数据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探索数据价值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个国家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国数据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最后,通过系统化、全方位的推进策略,数据集团将有效激活数据要素的巨大潜能,为数字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预计到2027年,数据要素将显著带动GDP增长约1.2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王文倩】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