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也就是1925年的10月,朱自清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散文——《背影》。
文章创作的直接缘起是朱自清收到了父亲的一封家书,信中父亲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封信让朱自清“泪如泉涌”,回忆起1917年的那个冬天。
当时朱自清正在北京大学读书,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与父亲一同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后,朱自清需回北京上学,父亲则需前往南京谋事,在南京浦口火车站,父亲无微不至的照料,尤其是蹒跚的穿过铁道、费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给朱自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篇真挚动人的散文。
《背影》最初于1925年10月发表在《文学周报》第200期,后被收入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1930年首次被选入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1980年后再次被语文教材广泛收录,并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浦口火车站,位于南京长江北岸的浦口码头,那时候长江上还没有大桥,如果从北京去南京或上海,火车只能开到长江北岸,然后换船。
浦口火车站始建于1908年,津浦铁路在1912年全线通车,而南京长江大桥要等到1968年。有了大桥,列车得以直接过江,无需再在浦口火车站通过轮渡换乘,这使其作为铁路水路联运枢纽的功能迅速弱化,客运业务随之暂停。1985年后一度恢复客运,并更名为“南京北站”。2004年,再次停止客运至今。据说《情深深雨濛濛》《金粉世家》等很多影视剧的送别场景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2024年,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正式向公众开放,因其百年历史的特殊风貌,成为南京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2025年,来到这里,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置身老站,回荡百年间的大时代背景,我隐约还看到了几个“背影”:
(一)
1919年春,毛泽东也来到了浦口车站。在五四运动前夕,他此行是送蔡和森、萧子升等湖南青年经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
此前,毛泽东动员组织了20余名湖南青年,离开长沙赶往北京,加入了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行列。在经过半年留法预备班的学习,1919年3月,毛泽东从北京前往上海为他们送别,途经南京浦口火车站。
作为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组织者,毛泽东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起草留法勤工俭学的具体实施方案,甚至四处筹款。
和朱自清不同,他一次次目送的是一群中国年轻人的背影,在他们身上,他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未来。
但毛泽东本人并未出国。他在给好友的信中解释了原因:有人出国留学,也需要有人留在国内研究本国的问题,而他更想“暂时留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1921年7月,毛泽东和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了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之一。
(二)
朱自清于19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开启了一段在江南多地中学的执教生涯,他和丰子恺都曾受聘于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从此相识。朱自清1924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踪迹》,其封面是由丰子恺设计的。朱自清对此非常满意,多年后仍向人称赞丰子恺的设计。
1924年,丰子恺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经朱自清推荐发表在《我们的七月》刊物上。这幅画引起了时任《文学周报》主编郑振铎的注意和赞赏。自1925年起,开始在《文学周报》上大量发表丰子恺的画作,并为其冠以“子恺漫画”的标题。这些画作发表后不仅让丰子恺一举成名,“漫画”一词也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
1925年末,丰子恺的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出版时,丰子恺特意将画稿寄给已北上清华的朱自清,请他作序。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朱自清特意选用了丰子恺为其长女所画的肖像《丫头四岁时》。
2025年适逢丰子恺先生逝世五十周年。9月5日-10月12日,“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
在《背影》发表20年后,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于1945年4月9日在江苏扬州逝世,终年76岁。此时还在抗战期间,朱自清正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而丰子恺携家眷生活在重庆。
1945年8月,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山城瞬间沸腾了。丰子恺和无数市民一样,激动地走上街头欢呼庆祝,并创作了著名的漫画《胜利之夜》。幅画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一个父亲的背影,兴奋地高举幼子,母女在一旁面露喜色,连小猫也似乎欢欣不已……
(三)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从全球冷战战略出发,希望将日本建成其在远东遏制共产主义的堡垒,因此转变对日政策,从最初的占领改造转为积极扶植(包括减少战争赔偿、扶持财阀、保留部分工业潜力等),这深深刺痛了饱受日本14年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以上海和北平为中心,“反美扶日”运动迅速席卷全国。
朱自清先生在当时已身患严重的胃病,家庭负担也很重。尽管如此,出于强烈的民族气节,他仍于1948年6月18日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并叮嘱家人不购买配售的美国面粉。不久后因胃病恶化入院,于1948年8月12日不幸逝世,瘦小的他却留下了高大“背影”。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进入南京,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直到1949年8月2日才登乘机离开南京,将背影留给了他出生并生活了45年的中国。(13年后司徒雷登在华盛顿郁郁而终,按照生前的愿望,2008年他的骨灰终于归葬出生地——杭州。)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025年9月的南京浦口车站旧址街区,悠闲的游客替代了匆匆的旅客,站在人群里,我突然想起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吴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