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连日来,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的清修寺游人如织,众多游客三五成群,徜徉在千年古刹的庄严环境中,感受着秋意与古意交融成景,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话语声、欢笑声,让这座千年古寺多了几分烟火气和轻松惬意的节日氛围。
登上枫山之巅,清修寺飞檐翘角在苍翠古木间若隐若现。虽非雪季,但寺内那16根宋代梭形石柱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千年风霜。千年古刹深藏闹市,却静谧清幽,自古就是访古寻幽、静心品禅的绝佳去处。
清修寺,旧名塔庵,原为东晋高僧怀玉道场。宋宝元元年(1038年),宝兴禅师于此正式建寺;治平三年(1066年),获宋英宗赵曙赐额“清修寺”。这座千年古刹,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近日入选新“海门八景”。“清修霁雪”作为传统海门八景之一,以其难得一见而愈发珍贵,闻名遐迩。
千年脉络:从怀玉道场到帝王诗篇
台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王康艺表示,清修寺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怀玉禅师在此修行时,这里还只是简陋的塔庵。直到宋代才扩建为规模完整的寺院。清修寺自古有名,是台州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遗产。”
真正让清修寺青史留名的,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渡至章安,渡江登临枫山清修寺。远眺椒江入海口苍茫景象,这位逃亡中的皇帝不禁诗兴大发,挥毫题下“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的楹联,并在僧房留下两首绝句。
“古寺青山春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久坐方知春昼长,静中心地自清凉”——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古刹美景,更记录了一位帝王在乱世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如今,御题楹联以白玉浮雕形式悬挂于大雄宝殿,成为镇寺之宝。
建筑瑰宝:宋韵遗存的活化石
步入寺院,纵轴线上的三进院落依次展开——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最令人惊叹的是大雄宝殿与三圣殿内的16根梭形石柱,柱高4.2米,上细下粗呈锥状,柱面未经打磨保留着原始的斧凿痕迹。
“这些石柱是浙江省罕见的宋代寺院建筑实物,堪称活化石。”海门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王前进介绍说,“柱础的浅雕覆莲纹采用‘压地隐起’技法,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
寺内,一口古井清澈见底,虽处山巅却大旱不枯。井旁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文物局的标识显示“清修寺古井,井口形状为下圆上方,口径为60cm,井深为4米,井龄1500年……”。寺内僧人称:“这井水至今甘甜,水质也很好。”
霁雪意境:十年难遇的视觉盛宴
“清修霁雪”作为传统海门八景之一,以其难得一见而愈发珍贵。由于台州地处沿海,冬季降雪本就稀少,山顶古刹银装素裹的景象往往十年一遇。“清修霁雪”十分有名,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胜景。
王康艺描述道:“雪后初晴,红墙黛瓦与白雪相映成趣,飞檐翘角披上银装,古井口凝结冰凌。远眺椒江,山海一色,宛若水墨画卷。”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景,被历代文人视为清修寺禅意境界的极致体现。
宋高宗“沧海烟岚一笑开”的诗句,不仅写实描绘了江海交汇的烟岚景象,更暗含超然物外的禅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意境,使“清修霁雪”超越了自然景观,升华为文化意象。
古刹新生:文物保护与公共空间
清修寺在2007年被列为台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寺院近年来进行了系统性维护修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既保护历史遗存,也恢复宗教功能。当地有关部门还完善了消防、安全等保护设施。
如今,清修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更是市民喜爱的文化空间和游玩胜地。清晨,登山者在寺内平台练拳起舞;午后,游客在古树下品茗闲谈;假日,文化爱好者来此寻幽访古。站在寺后露台,椒江入海口、台州湾跨海大桥尽收眼底,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古刹虽处闹市,却独守一份宁静,成为城市中难得的心灵栖息地。
落雪有声: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寒冬未至,雪景难寻。但清修寺的“落雪有声”,不仅是自然界的簌簌雪声,更是历史回响与文化脉动。
那些梭形石柱、覆莲柱础、御题诗碑,无不诉说着千年故事;古井、古树,延续着古今相承的生活气息。正如王前进所言:“清修寺是椒江的文化地标,‘清修霁雪’是难得一见的胜景,更是珍贵的文化意象。”
夕阳西下,古寺钟声响起。漫步寺中,但见游人或驻足观赏宋代遗存,或静坐体会禅意境界,或远眺山海美景。这座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静谧氛围,继续发挥着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文化功能。(罗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