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热血铸丰碑。金秋时节,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枫山北麓的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里,前来瞻仰、缅怀英烈的人流络绎不绝。长眠在此的英烈灵前翠柏长青、鲜花不断。枫山麓下,汉白玉墓碑在阳光下肃然矗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7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海陆空大战。
三军联合作战的里程碑
1955年1月18日,东海之滨的一声炮响,改写了中国战争史。在张爱萍将军的统一指挥下,人民解放军首次采用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战术,向一江山岛发起猛攻。
“如果说大陈岛是台湾的‘北大门’,那么一江山岛就是这个‘北大门’的‘门闩’。”陵园讲解员指着展厅内的三维作战示意图介绍。这场战役,解放军华东军区集陆海空三军之合力,以雷霆万钧之势,全歼守敌1086人,一举解放该岛,迫使国民党军队撤出大陈等岛屿,使浙江沿海全境肃清。
战役沙盘前,来自台州当地的一名市民凝视着模拟战场态势久久不语。“自小生长在椒江,每年学校都组织来扫墓。如今工作了再来感受,更能体会当年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汉白玉墓群守望英魂
依山就势的烈士墓区全部由汉白玉筑就,环境幽静,自成一景,407位一江山岛战役烈士和171位其他时期因战因公牺牲烈士在此安息。其中,椒江籍支前船老大金寿兴荣立三等功,静静躺在故乡的怀抱中。
陵园西麓,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经过改造后于今年1月重新开放。入口处19.55米长的大型填纹釉雕《赤旌破晓:1955陆海空鏖兵纪胜图》震撼人心,以连贯叙事完整再现战役全貌。新设的登陆战体验室借助电子多媒体技术,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震撼场景。
“我们通过翻看纪录片,留意口耳相传的故事,找到红色精神内涵。”馆内讲解员介绍,“关键是与观众互动,提供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身临其境。”
一江山精神永放光芒
“不畏艰险、智勇坚定、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十六字的“一江山精神”,凝聚在陵园的每寸土地中。今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台州市隆重举行敬献花篮仪式。市四套班子领导与各界代表一起来到纪念祭奠广场,5个大型花篮在纪念碑前一字排开,红色缎带上“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闪耀光芒。
随着《献花曲》深情旋律,10名礼兵抬起花篮正步前行,将花篮郑重摆放在纪念碑基座上。全场向革命烈士纪念碑三鞠躬,并瞻仰纪念碑、向烈士墓敬献鲜花,表达对英雄烈士的深情追思。
陵园针对不同群体开发了定制化教育项目。对中小学生开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主题教育;对党员干部开展“回顾历史,重温入党誓词”教育;对普通群众则突出“英雄业绩永记心中”教育。近年来开展的“童画英烈”活动,鼓励孩子们用百米长卷画英雄、黏土塑英雄;鲜花代祭、网络祭扫、直播祭扫等越来越被群众接受,吸引了众多民众参与。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据介绍,陵园自开放以来,截止2025年7月,已累计接待3540万人次,其中包括多位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及著名社会人士。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里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邱韵舫先生题写的《咏椒江新八景诗》中,将“陵园吊烈”列为“椒江八景”之一。如今,作为新“海门八景”中的“枫麓忠魂”,陵园更肩负着红色资源与地方发展融合的使命。
如今,硝烟散尽,山河无恙。站在烈士纪念碑前,“继承烈士的遗志”的题词依然铿锵有力。枫山上的红叶,烈士桥上的红星,在烈士光辉照耀下愈显鲜红夺目。这抹红色,穿越70年时空,依然闪耀在“烈士山”上,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罗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