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  >>  正文
“寻彩运河”文化探访行 | 沧州,大运河上的侠义之城
说天下
2025年10月15日

铭铭说文遗工作室与沧州志海武术馆合作的运河文化交流活动于“十一”假期期间在河北沧州举行。此次以“寻彩运河”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旨在深入探访沧州武术的历史脉络与现代传承,感受这座运河小城背后流淌千年的精神底色。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带研究院、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铭副教授带队。

反映沧州武术众多拳种的泥塑作品

活动中,国家级非遗沧州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王志海先生现场展示了精彩的劈挂拳。

王志海老先生今年已经73岁,虽年逾古稀,但是他的一招一式仍刚劲有力、节奏分明,拳风起落间,尽显劈挂拳的刚猛迅疾本色。王志海与探访团分享道:“沧州武术,不是花拳绣腿,都是可实战的真功夫。”武术八段,是王志海武学成就与毕生贡献的权威认证。

王志海在沧州南川楼前习练劈挂拳

沧州,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的“咽喉”之地,历史上是南粮北运的重要枢纽。

沧州南川楼夜景
沧州南运河畔

在这里,镖师的脚步声、拳声与船工的号子声交织融合,淬炼出沧州人特有的侠义风骨。作为闻名全国的“武术之乡”,沧州武术流派多达53种,占全国武术门类的40%,其风格以刚猛著称,招招实战,体现了沧州人特有的坚韧精神。

探访团来到沧州志海武术馆,一群“00后”和“10后”学员正在操练劈挂拳。从拳架沉稳的大学生到眼神专注的小学生,学员们铿锵有力的呼喝、迅疾如风的动作,坚毅的眼神,令人感受到武术精神的生生不息。

小学员们在武术馆练习沧州武术劈挂拳

劈挂拳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以其迅猛凌厉、势如破竹的特点闻名。民国时,马英图、郭长生系统整理了劈挂拳,使得拳法体系更加完善。劈挂拳的主要特点是“快、猛、变、实”,包含有快套、慢套、青龙拳、挂拳、炮锤、飞虎拳、劈挂滚雷掌等套路,拳势如闪电、劲力爆发刚猛;招数凌厉,重实战,同时劈挂拳还很好地融合了通臂拳、八极拳等拳种精华,兼具苗刀等器械技法。

敬学才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录制的劈挂拳动作视频
敬学才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录制的劈挂拳动作视频

抗战期间,劈挂拳大师马英图将拳法精髓融入大刀战术,训练出威震日寇的“大刀队”,在喜峰口战役中重创日军,用传统武艺铸就了民族丰碑。

劈挂拳的一招一式承载了中华文化中的阴阳、天地、方圆、刚柔、内外等传统哲学元素,渗透着道、释、儒思想意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劈挂拳虽有武术协会支持传承,但传承人才仍旧缺失,急需加强保护。

“不管你是哪国人,只要来到我们武馆,我们就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这样才能让劈挂拳传得更远、更久。”志海武术馆教练、沧州武术劈挂拳代表性传承人敬学才老师的一番话,道出了沧州武术的开放与包容。

敬学才接受王铭采访

随后,探访团队来到沧州博物馆,一辆古老的镖车在博物馆展柜中静静陈列,见证着“镖不喊沧”的江湖道义。

沧州南川老街悬挂的“镖不喊沧”旗帜

王铭在此阐释了这条规矩背后的深厚内涵:过去无论水路陆路,镖车行至沧州地界,必扯下镖旗、停息镖号,悄然通过。这一规矩并非出于畏惧,而是武林同道间的默契与敬重,无声地彰显着沧州武术的绝对实力与江湖地位。

王铭在沧州博物馆沧州武术展厅讲述镖车与“镖不喊沧”

活动期间,探访团还专程前往沧州市东光县油坊口村,寻访霍元甲祖宅。在东光县油坊口村,霍氏祖宅静立于此,见证着一个武术家族的源起。王铭在现场讲述道,霍元甲承袭的是“迷踪拳”,又称“燕青拳”,他曾击败外国大力士,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民间体育团体“中国精武体操会”,即后人熟知的“精武会”。在精武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亲临大会并题写“尚武精神”,以此纪念霍元甲这位弘扬民族气节的武术大家。

王铭在东光油坊口村霍元甲塑像前讲述
东光油坊口村霍元甲祖宅

如果说“寻彩运河”是为运河上的每座城市寻找一种底色,那么沧州,一定是一抹“侠义红”。这红,是英豪赤胆忠心的象征,是武馆少年眼中不灭的火焰。它深沉而炽热,从历史中走来,在今天依然鲜活。

此次“十一”假期的“寻彩运河”沧州之行,不仅是一次对武术源流的追溯,也是一场与青春、与传承的对话。从历史传说到当代实践,从镖车沉默到少年呼喝,沧州的文武气脉与侠义豪情,正以新的方式,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生长。

沧州志海武术馆各位教练与学员合影
【责任编辑:王晗】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