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共享制造:从“规模红利”到“效率红利”的中国路径
王 鹏
2025年10月17日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工程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提出七项主要任务和三项专项行动,其中“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成为关注焦点。该行动提出建设共享制造平台、共享工厂和检验检测资源共享体系,以实现“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这标志着中国制造业正迈向以效率和协同为核心的新阶段。本文将从共享制造的战略地位、核心优势与作用、实现路径与未来趋势三个维度,结合九个关键要点,解析共享制造如何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共享制造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抓手

(一) 政策顶层设计:从理念到行动的系统布局

共享制造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制造业由“规模红利”向“效率红利”转型的必然结果。自《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国家相继提出“互联网+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战略。此次由七部门联合推出的实施方案,将共享制造列为专项行动,显示出国家从政策层面对资源整合、智能协同和创新驱动的高度重视。通过顶层设计,政府希望以平台化机制打破传统制造的封闭边界,让设备、技术、人才和数据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与流动,形成新的产业协同格局。

(二) 技术支撑与模式创新:工业互联网构建底层逻辑

共享制造的实现离不开工业互联网这一底层架构的支撑。当前,中国正加快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位一体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涵盖数据采集层、IaaS层、PaaS层及工业应用层。企业可通过云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设备按需租用、产能协同调度和流程数据追踪,从而显著降低个性化定制与网络化协同成本。例如,某些平台型企业已能通过算法分配订单,将生产环节按工序拆解并交由多家工厂协同完成,实现制造资源的动态优化与透明配置。

(三) 解决供需矛盾:化解“过剩”与“闲置”的双重困局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方面存在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存在中小企业设备闲置率高的问题。共享制造以“资源流动”为核心,通过第三方平台对接供需两端,打通信息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再配置。例如,“寻机平台”等新型制造资源对接平台,能够在几分钟内为订单匹配最优设备与工艺路线,使加工成本显著下降、沟通效率大幅提升。这不仅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也帮助中小企业以更低成本参与到产业链协作中。

二、共享制造的核心优势与具体作用

(一) 成本分摊与效益倍增:从“独占设备”到“共用资产”

共享制造最显著的优势在于成本分摊与效益倍增。传统制造模式中,高价值设备的采购与维护成本高昂,导致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而共享制造通过设备复用与按需使用,将固定资产转化为流动资产。以某地区的共享工厂为例,企业通过租赁共享的数控机床与3D打印设备,单位产品制造成本降低约30%。对于设备提供方而言,闲置资源转化为共享收益,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这种成本结构的重塑,不仅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也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本使用效率。

(二) 效率提升与资源富足:协同网络放大制造力

共享制造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企业、设备、工艺、人才等资源进行互联互通,形成“制造力共同体”。在这一体系中,企业不再是孤立的生产单元,而是网络化协同的一部分。平台能够根据实时订单需求动态分配产能,实现跨工厂、跨地区的快速响应。例如,在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通过共享制造平台的协作调度,不同企业可在48小时内共同完成复杂组件的生产与组装,大幅提高交付效率。

(三) 收入结构重构与企业生态升级

共享制造不仅改变了制造模式,也重塑了企业的收入结构。传统制造依赖单一生产订单获取主动收入,而共享模式下,制造资源本身成为可持续的被动收益来源。设备所有者通过出租闲置资源获得额外利润,平台方通过撮合与数据服务形成生态收益,制造企业通过共享工厂降低成本、扩大订单。由此形成的“共赢生态”推动制造业从线性经济向平台经济转型,实现价值链的再分配与升级。

三、共享制造平台、工厂与检验检测资源的实现路径

(一) 平台建设:实现资源汇聚与智能协同

共享制造平台是整个体系的中枢。其核心功能包括资源整合、智能匹配与实时协同。平台需要打通设备、工艺、人才和供应链数据,实现精准对接与分布式制造。例如,接单后可通过算法将任务按工序拆解,分配给不同工厂同步执行,并通过工业互联网实时监控生产进度与质量。除此之外,平台还应建立信用评价与标准化体系,确保交易安全和服务质量,从而增强企业信任度与平台黏性。

(二) 共享工厂:以模块化与柔性生产满足多样化需求

共享工厂是共享制造的物理载体,其关键在于模块化设计与柔性生产能力。针对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共性需求,工厂可集中配置高价值、通用性强的设备,如激光切割、精密焊接、增材制造等。通过分时使用与计件服务,企业可以灵活响应不同订单,实现“以租代买”的生产方式。例如,河北某共享工厂提供从设计、加工到检测的全流程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在无需自建生产线的情况下完成复杂订单,显著提升生产灵活度与市场响应速度。

(三) 检验检测资源共享: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水平

检验检测环节是制造业质量控制的关键。共享制造推动检测资源开放共享,打破了以往检测机构独立运作、资源重复投入的局面。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检测能力互补与数据共享。与此同时,借助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检测过程实现数字化与远程化,检测结果可在平台上互认,提高了行业整体效率与可信度。标准体系的建立也尤为重要,它不仅为检测资源共享提供依据,更是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的根基。

结语

共享制造的兴起,是政策、技术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层面看,国家战略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从技术层面看,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5G的融合为其提供了基础设施;从市场层面看,制造业降本增效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构成了强劲驱动力。实践证明,河北、杭州等地通过共享工厂与协同制造平台的试点,已实现显著的降本增效与产业升级。预计到2025年,共享制造生态体系将基本成型,资源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可以预见,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共享制造不仅是制造模式的创新,更将成为重塑产业结构、引领全球制造新格局的关键力量。

【责任编辑:王文倩】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