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蓝图将展。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近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以“高质量发展”等六个关键词精辟总结了过往五年的非凡历程,并首次形象阐释了驱动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底盘-高速公路”三角引擎理论,为观察中国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权威视角。
“最超出预期的,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确立了全球引领地位。”回顾“十四五”,魏建国感慨万千。展望即将开启的“十五五”,他将其定义为“承前启后、决胜攻坚”的关键五年,并强调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正从“参与者”向“引领者”加速转变。
谈“十四五”成就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确立了全球引领地位
新京报:“十四五”即将收官。如果请你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这五年的发展,你会选择哪几个?为什么?
魏建国:我会选择六个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科技自立自强”“绿色转型”“共同富裕”和“统筹安全与发展”。这六个关键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十四五”时期的完整发展图谱。
“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十四五”时期的核心主题,我们实现了从追求高速增长向提升发展质量的转变,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开放,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平台,既对发达国家也对发展中国家扩大开放。
面对复杂国际环境,“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既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注重科技创新改善民生。
“绿色转型”方面,中国将“双碳”目标全面融入发展规划,在太阳能、光伏电池等绿色产业取得显著进展,“新三样”成为出口新亮点,既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也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示范。
“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着力解决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最后,“统筹安全与发展”首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统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网络安全等,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新京报:在你看来,过去五年中,最超出预期、最值得称道的成就是哪一项?
魏建国:那无疑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确立了全球引领地位。当全球都在呼吁发展新能源时,中国埋头苦干,在太阳能、风能、储能、新能源汽车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和市场规模。这不仅从根本上缓解了自身资源环境压力,更以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深刻改变了中国乃至全球人民的生活与出行方式。
新京报:“十四五”期间,我们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你认为中国是如何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并实现关键领域突破的?
魏建国:这五年,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应对了国内外多重压力。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动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在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等关键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一切的根本,在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科学现代化路径,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战略定力。正是这种制度优势与强大的领导能力,使我们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实现突围和突破。
展望“十五五”
三大引擎协同驱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新京报:展望即将开启的“十五五”,你如何定义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历史方位和核心使命?
魏建国:“十五五”(2026-2030年)是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一个承载着“承前启后、决胜攻坚”特殊历史使命的关键五年。从时间节点看,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冲刺阶段——“十五五”收官之年,距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目标仅剩五年,这五年的任务完成情况,将直接决定2035年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同时,它也是“十四五”期间所布局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如科技自立自强、绿色转型等)落地见效、成果爆发并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十五五”的成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水到渠成。
新京报:基于这样的历史方位,你认为驱动“十五五”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是什么?它们之间应如何协同发力?
魏建国:我认为驱动“十五五”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三大引擎协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新质生产力、内需潜力释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我想用一个比喻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新质生产力是“发动机”。它代表着技术革命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量子、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也体现在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它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是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
内需潜力释放是“底盘”。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是我们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新质生产力所创造的新供给、新产品,需要一个强大而有深度的内需市场来承接、检验和迭代。这个“底盘”越坚实,越能为“发动机”提供广阔的驰骋空间和持续的反馈驱动,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高速公路网”和“催化剂”。在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的今天,我们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引入全球顶尖的人才、资本、技术和数据资源,形成“鲇鱼效应”,倒逼国内改革与创新。它如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不仅能让全球优质资源“走进来”与中国创新要素结合,也能助力中国具有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如新能源汽车、光伏、数字经济等“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三者必须系统推进、相互促进:“发动机”提供核心动力,“底盘”提供承载空间和稳定支撑,“高速公路网”则提供外部活力和竞争压力,共同驱动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谈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从参与者、贡献者到引领者加速转变
新京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你预计中国在“十五五”期间,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哪些更加积极的角色?
魏建国: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正经历一个从过去的参与者、贡献者,向未来的引领者和规则塑造者加速转变的过程。我预计“十五五”期间,这一转变将更加清晰和深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WTO改革中,中国将从“优秀学生”转变为改革方案的主导推动者之一。我们将不再仅限于原则性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而是就争端解决机制改革、产业补贴、数字贸易等核心争议议题,提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中国方案”,积极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多边贸易体系与时俱进。
第二,推动 “一带一路”倡议进入高质量发展的2.0阶段。重点将从过去的项目驱动,转向规则与标准的驱动,强化“软联通”。我们将积极推动在项目融资、宏观政策协调、技术标准、争端解决等方面,建立更多“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通用规则和最佳实践,鼓励中国标准走出去,并努力使其成为区域乃至全球通行的实际标准。
第三,在全球治理议程设置上更加主动引领。中国将更积极地设置议题、提出方案。在继续深化双边合作的同时,更加注重构建基于规则的多边合作平台。在领域上,除了传统的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在我们具有优势的绿色发展、数字经济、金融治理等方面发力。例如,利用在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绿色产业的绝对优势,通过“绿色丝绸之路”输出绿色发展理念、技术和标准;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中,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数字规则的制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数字化的“中国方案”。
总而言之,中国将更加坚定地倡导多极化、包容性的全球经济秩序,在代表“全球南方”国家利益、推动共同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对话与谈判化解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分歧,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