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五运会脚步渐近,粤港澳三地的赛会氛围与协同实践,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的筹备,更是区域治理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本文基于 “区域协同 - 城市治理 - 长期发展” 的分析框架,从跨区域办赛的协同机制创新、可持续城市治理的实践路径、赛事融入城市长期战略的实现逻辑三大维度,剖析十五运会的深层价值与示范意义。
一、跨区域协同:机制创新与资源同频的突破路径
十五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其跨区域协作机制为大型赛事的 “全域统筹” 提供了新范式,核心在于分层机制构建、资源协同落地、长效优化方向的三维突破。
(一)机制创新:“1+4” 联络机制的分层治理实践
十五运会组委会建立 “1+4” 联络机制(国家层面设港澳工作协调部,粤港澳层面设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和联合工作组),形成 “分层对接、全域覆盖” 的沟通网络。这一机制有效破解了跨境赛事组织衔接、口岸通关流程优化、人车证件互认标准统一等难题。例如,公路自行车赛实现 “一赛事跨三境、一次无停留”,运动员通过港珠澳大桥 “无感通关”,跨境赛道 230 公里,成为全运会最具象征意义的创新之一。
(二)资源协同:绿色低碳与产业融合的跨域实践
十五运会以 “全过程碳中和” 为目标,构建 “减排 — 核算 — 抵消” 的全链条碳管理体系。广东赛区 90% 以上场馆通过改造实现节能降碳,香港启德体育园、澳门乒乓球排球场馆焕然一新,形成跨区域绿色场馆网络。同时,赛事通过 “体育 + 科技”“体育 + 文旅”“体育 + 城市更新” 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如珠三角 9 市 PM2.5 浓度持续保持低位,环境治理联防联控机制成为区域协同的典范。
(三)优化方向:标准化与技术赋能的长效提升
未来需在两方面深化:一是标准化与常态化,将赛事期间的签证互认、货物通关、人员流动等临时性便利措施转化为长期制度,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从 “赛事特例” 向 “日常实践” 延伸;二是技术赋能,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赛事数据共享与认证,减少人工审核环节,提升协同效率,同时建立统一碳交易平台,推动碳配额、碳信用等产品跨区域流通,降低协同降碳成本。
二、城市治理:可持续模式与民生共享的实践探索
十五运会的筹备不仅是赛事保障,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 “压力测试”,其经验可总结为场馆焕新、交通医疗协同、长效治理机制三个维度的创新实践。
(一)场馆 “焕新”:赛后利用与民生共享的生态构建
十五运会坚持 “不新建大型场馆” 原则,90% 以上场馆通过改造实现绿色升级。例如,广州奥体中心将体育场二层开放为全民健身平台,室外广场改造为体育公园,引入 AI 智慧步道、智能竞赛车等项目,成为市民日常健身的公共空间;深圳龙华文体中心按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加装光伏系统和储能系统,年发电量 40 万度,全部自用,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其可持续模式可概括为 “赛时服务比赛、赛后服务百姓”,将场馆改造与城市更新结合,避免 “白象工程”,同时推广节能环保材料、智慧照明系统等减碳技术,降低长期运营成本。
(二)交通与医疗:专业化保障与民生服务的融合升级
广州成立赛区交通运输服务中心,整合道路保障、交通服务、交通安保职能,构建智慧车辆运行调度平台,实现 “车流可视、风险可判、调度可及”;57 家定点医院配备移动脑卒中救护车、全地形越野救护车等高科技设备,移动医疗站构建全流程闭环的移动医疗体系,提升批量伤员救治效率。其长效价值在于将赛事经验常态化,如交通服务方面,把智慧调度平台、绿色车辆占比(超 90%)等经验推广至城市日常交通管理;医疗保障方面,将移动医疗站、三重供电体系等创新设备纳入城市应急医疗体系,增强公共服务韧性。
(三)治理长效化:从赛事保障到日常治理的经验转化
十五运会的治理创新需向 “日常化” 延伸:在城市更新层面,将赛事期间的 “微更新” 项目(如绿地、街角的健身跑道)纳入长期更新计划;在公共服务层面,把赛事期间的标准化服务流程(如志愿者管理、应急响应)转化为城市治理的常规机制;在市民参与层面,通过赛事激发的全民健身热情,培育 “体育 + 社交” 的社区文化,推动城市治理从 “行政主导” 向 “共建共享” 转型。
三、长期发展:赛事赋能与城市战略的深度耦合
大型赛事的终极价值在于成为城市长期发展的 “催化剂”,十五运会可从规划先行、产业协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融入城市发展战略。
(一)规划先行:赛事与城市功能的深度嵌套
十五运会以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为目标,将赛事筹备与城市更新结合。广州统筹推进道路、园林、河道、街区等 8 类共 291 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焕新城市面貌;广东省奥体中心新增 2.8 万平方米公共空间,成为市民共享的健身公园;天河体育中心铺设专业健身跑道和风雨健身跑道,年均可服务市民跑者超千万人次。未来需强化 “赛事 - 城市” 功能嵌套,在赛事规划阶段即明确场馆赛后用途(如全民健身、文化展览、商业综合体),同时将 “微更新” 项目纳入城市长期更新计划,持续改善民生环境。
(二)产业协同:赛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 “化学融合”
十五运会通过 “体育 + 科技”“体育 + 文旅”“体育 + 会展” 等跨界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例如,赛事 IP 开发与文旅线路联动,增强湾区消费吸引力;智慧场馆建设、赛事数字化转播推动科技与体育深度融合。中山大学教授张光南提出,十五运会可成为探索跨制度、跨关税区通关便利化的 “试验田”。未来需构建 “赛事 +” 生态链,开发 “赛事 + 文旅 + 购物 + 娱乐 + 康养 + 学习” 等跨界融合路径,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同时将赛事期间的临时性便利措施(如签证互认)转化为长期制度,推动粤港澳从 “物理叠加” 走向 “化学融合”。
(三)战略融入:从短期赛事到长期发展的价值跃迁
大型赛事需超越 “眼球经济”,成为城市战略的 “长期变量”。在空间布局上,以赛事场馆为核心,打造 “体育 + 商业 + 文化” 的城市综合体,激活片区发展活力;在产业升级上,以赛事技术需求为导向,培育智慧体育、体育装备研发等新兴产业;在制度创新上,以跨区域办赛为契机,推动粤港澳在公共服务、市场规则等领域的深度衔接,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制度样本。
结语
十五运会的创新实践,为区域性重大活动提供了 “机制创新 - 资源协同 - 民生共享 - 长期融合” 的四维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一场体育盛会的成功举办,更在于通过跨区域协同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可持续治理实现民生普惠、通过战略融入推动城市升级。未来,大型赛事应以此为鉴,超越 “短期流量” 的局限,成为区域协同与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在 “办赛” 与 “兴城” 的辩证统一中,书写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