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从“试金石”到“加速器”:场景创新如何引爆新质生产力
王 鹏
2025年11月19日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后文简称《实施意见》),是一份意义深远的政策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这一创新资源进行系统性部署 。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宏观背景下 ,该文件旨在破解长期存在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之间的壁垒 。   

《实施意见》的精髓,在于清晰定义了“场景”的战略价值——它不仅是新技术的“试金石” ,更是新产业的“加速器”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场景”这一抓手,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  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   

重新定义创新:场景作为新技术的“试金石”

《实施意见》对“场景”的定义,即“用于系统性验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产业化应用……的具体情境” ,是对传统创新流程的深刻“纠偏”。它强调创新必须在真实世界中接受检验,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场景的核心功能是打破“技术孤岛”,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长期以来,科技创新面临“技术-产业”脱节的痛点。大量研发成果因应用场景开放不足 ,停留在“纸面”和“样品”阶段,无法规模化应用。《实施意见》明确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 ,标志着创新思路从“技术供给侧”推动,转向“市场需求侧”牵引,使创新不再“空转”。   

其次,场景提供了验证“真实价值”的“可验证场”。任何新技术,其最终价值必须在真实世界中得到检验。场景的核心特征之一即是“真实世界性”与“价值可验证性” 。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 ,如果脱离真实需求,易沦为概念炒作。只有在“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真实场景中 ,例如在办公、消费等领域探索应用 ,才能衡量其是否真正解决了真实痛点。   

最后,场景为创新提供了“安全可控”的试验田。新技术、新业态必然伴随不确定性与风险 。《实施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坚持“安全有序” 。场景的“风险可控性”  特征,使其成为完美的“压力测试”环境。无论是“全空间无人体系”  还是“生物技术” ,均可通过在特定场景中“小批量、小范围”  先行先试,暴露问题、迭代规则,为最终的“大规模应用”  平稳过渡。   

构建“新闭环”:从“场景验证”到“体系升级”的战略路径

如果说“试金石”解决了“真假”问题,那么《实施意见》提出的核心路径——“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 ,则构建了一个从“1”到“N”的战略闭环。   

在这条新路径的前半段,场景是“催化剂” 。传统路径是“技术找应用”,新路径是“场景找技术”。这即是“揭榜挂帅”  模式的体现。例如,为了实现“智慧矿山”  的安全生产场景,就需要“倒逼”井下无人作业和高精度传感技术的突破。在这种模式下,场景不再被动等待技术,而是主动“定义”和“催生”技术突破。   

路径的后半段更是关键。场景验证成功后,必须走向“大规模应用”,最终实现“体系升级” 。这体现了场景“示范可复制性”  的特征。这揭示了一个“点-线-面-体”的升维过程。一个“高价值小切口场景” ,比如“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点” ,一旦在某个区域(如广州等地 )验证成功,其服务标准、运营模式便可在全国复制推广。当“托育” 、“智慧养老”  等民生场景与“智慧政务”  场景集成时,便实现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升级。   

更重要的是,《实施意见》特别强调,要“协同推进准入、场景、要素改革” 。这揭示了场景更深层次的作用:它不仅是技术的试验场,更是制度的试验场 。例如,发展“全空间无人体系”  必然触及空域管理制度;挖掘“数据要素潜能”  必然触及数据产权与流通规则。通过在受控场景中“先行先试”,可以精准识别“堵点”,以“问题倒逼”的方式推动制度创新。   

激活“新动能”:场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关键

《实施意见》的最终目标,是“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场景,正是激活新质生产力三大核心动能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激活“超大规模市场”这一独特优势。《实施意见》开宗明义,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 。在数字时代,场景和数据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统一的市场,构成了全球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国家将其作为“重要而且稀缺的创新资源”  进行顶层设计,旨在将“规模优势”系统性地转化为“创新优势”。   

其次是激活“数据要素”的潜能。文件在新领域中首提“数字经济”,强调“深入挖掘数据要素潜能”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无法在真空中产生,必须依附于“具体情境”——即场景 。没有“智慧医疗”场景 ,海量的医疗数据便无法转化为有效资产;没有“智慧物流”场景 ,供应链数据便难以优化。场景为数据提供了价值实现的载体,是数据要素从“资源”变为“资产”的关键路径。   

最后是激活“产业融合”的发展动能。《实施意见》的最终目标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场景,特别是“行业领域集成式场景” ,是实现这种融合的最佳载体。正如相关分析所指出的,场景具有“协同集成性” 。例如一个“数字文旅”场景 ,它需要数字演艺、沉浸式体验、智能导览  等多业态、多技术的集成。场景促进了不同行业、不同主体的“跨界协同”,从而催生新业态。   

结语

《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创新战略的一次重要演进。它超越了过去单纯的财政或政策扶持模式,转向“给市场、给机会”的“场景赋能”模式。这是一份关乎“方法论”的顶层设计,旨在构建一条从“技术突破”到“体系升级”  的创新闭环。从“试金石”  到“加速器” ,中国正通过系统性的场景培育与开放,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王文倩】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