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正熹  >>  正文
城市化寒潮:城市让生活更粗糙
崔正熹
2015年02月03日

今天的中国有六百多座城市,而城市人口也在2011年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今后的20年将有约5亿人加入城市化的大潮。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51%提高到76%。中国集中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起重机,每年新建房面积占世界总量的50%——中国的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是一股热潮,烤焦了大潮中奋力拼搏的人们;更是一股寒潮,冰封了一个城市本来的文化细胞,冰冻了城中人内心的温存。

MAIN201408111340000228743336226

血统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是一场围绕权力与资源而展开的角逐大会。政府规划,开发商配合,GDP数字和税收数据光鲜亮丽。在“国际大都会”的旗帜之下,庙堂之上的人无所不能地涤荡市民文化,致使千年文脉断绝。千城一面——这样的新城市基因让中国的城市越来越没有看头。

当北京味道只有在北平老照片里才能找寻的时候,当青岛踪迹只存在于画册里的时候,当老昆明只存在于古稀之人的记忆中时,城市的根已不在,城市文化的魂魄已经消散。今天的规划者将如何面对后人的指责?中国市长们的平均任期只有1.7年,这就意味着从城市化扩散的时间之急、规模之大、冲突之剧烈、影响之深远的方面来看,其必将是一场无以匹敌的灾难。

美好是梦想 粗糙是现实

包容的城市是美好的,对外来人是否包容,是一座城市最好的考验标准。中国有两亿多农民要进城,城市的教育、医疗、养老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外来人的融合最先面对的就是公平问题。当各种利益互相勾连时,一切美好的口号都成了空谈,争权夺利的撕咬才是一座城市最真实的嘴脸。据城建部测算,一个外地人变成市民,财政要掏8万元。按目前全国2.5亿农民的数字来计算的话,最后共计要掏20万亿元(未计其家属)。但这个测算其实忽略了外地人创造的价值——只有每人8万元吗?北京是否能容得下“北漂”?北京是否够包容?在户口面前,你又有多少忧虑?对于这个这个问题,无人能比挣扎在内的北漂更有发言权。

有人情味的城市是美好的,冷漠随即成为城市情绪的代名词。丘吉尔说“人创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在GDP的号召之下,一座座老建筑被摧毁,城市温情悄然离去。新建筑的冷漠,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无论梁思成如何为老北平撕心裂肺,无论于坚如何为老昆明难以释怀,都难以抵挡冷漠大军的入侵。

老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屋瓦砖石,而是一座城市最本真的生存状态。四合院聚拢的是邻里照料的温暖,四合院死了,公寓楼站起来了,再奢华的活动中心都难以缓解人情的冷漠;祠堂里陈列的是家族沿袭的血脉,是漂泊的人们最坚实的心灵依靠,是家庭的凝聚力,祠堂的捣毁,让原本相依的族人变得离散飘零。

北平的手艺人最在乎街坊对自己的认可,手艺不好都没脸出来“混”,生怕人家笑话。今天,没有街坊,也没有人有工夫笑话你,赚钱就得短平快,质量问题变成良心问题,人们变得越来越没有廉耻心。

当“以暴制暴”成为城市管理的常态,当“老人倒了该不该扶”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城市魅力也就不再有了,城市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粗糙了。

【责任编辑:管理员】
媒体人,中国日报网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