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红  >>  正文
唐永红:美国会出兵护台吗?又护得了台吗?
唐永红
2021年11月20日

唐永红 (2)

唐永红 (资料图)

(本文转自:华夏经纬网)

作者 唐永红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10月下旬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首度承认美军以训练为目的驻扎在台湾,引发轩然大波。中国外交部、国台办同日表态,严厉抨击蔡英文的嚣张气焰。蔡英文近来表现的确嚣张。早在在接受CNN专访之前,蔡英文“双十”讲话还提出了所谓的“四个坚持”,赤裸裸地贩卖“两国论”。在遭到中国大陆从言论到行动的空前强烈的反制、台湾民众认识到蔡英文言论可能引发危及身家性命的台海战争而担心与不满之后,蔡英文就在国际媒体采访时做出了上述承认。当被问及是否有信心美国将“协防”台湾抵抗中国,蔡英文还表示“我确实有信心”。

问题是,蔡英文为何要做此承认与表示?当台海发生战争时美国真的会出兵护台吗?美国若出兵护台,又护得了台湾吗?

其实,民进党等岛内“台独”势力和以蔡英文为首的台湾当局,内心一直很清楚以下几个事实:要“台独”,就一定要面对台海战争;台湾民众除非确信开战能胜,否则将不愿战争,且不支持当局执政;台湾自身实力无法拒统、谋独,无法确保台湾安全,得需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出兵护台;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轻易是不会出兵护台的。由此观之,此时此刻,蔡英文做出上述承认与表示的动机与企图,就昭然若揭了。

众所周知,自2016年民进党再次执政台湾以来,蔡英文当局不仅推翻了“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而且在岛内外大搞“台独”分裂活动,特别是与西方的反华势力频密地相互勾连、相互利用,正在严重损害国家在领土、主权、安全与发展等层面的核心利益,冲击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成为了国家的敌人,使得台海风起云涌、兵凶战危,使得台湾成为了“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这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担心台海和平生变的台湾民众对蔡英文当局的不满。

蔡英文之所以向CNN承认有美军在台,正是对当前台海紧张局势的一种“应急反应”。蔡英文当局企图以这种方式表明美国在“保护”台湾,支持其政策与执政,以安抚岛内民众对台湾安全的担心,巩固其执政的民意基础,并给“台独”分子加油打气。同时,她也企图把为了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而打“台湾牌”的美国彻底拉下水,使其在两岸兵戎相见时不得不出兵护台;并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主导的试图遏制、围堵与打压中国大陆的反华势力,传递所谓美国已视台湾为“主权独立国家”、台美已形成紧密联盟的信号,促进反华势力与“台独”势力进一步勾连。

那么,美国会出兵护台吗?当前,美国的确正在运用各种筹码与条件,包括打“台湾牌”,来试图遏制、围堵与打压中国的崛起。这让一直期望得到美国支持的“台独”分子及蔡英文当局看到了一种可能的机会。但美国向来奉行的是国际现实主义,也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选择行动。美国会基于现实主义与利弊得失而权衡如何打“台湾牌”及打何种“台湾牌”。当打某种“台湾牌”带来的弊大于利时,美国就不会考虑或者会停止打这样的“台湾牌”。

实践中,美国如何打“台湾牌”,主要考虑在落实遏制打压中国崛起的战略竞争企图与获取维持中美邦交关系所带来的巨大现实利益目标之间进行平衡。一方面试图“以台制华”,助力战略竞争目的的达成,另一方面,企图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助力从中美邦交关系中获得更大的现实利益。这决定了美国打“台湾牌”会以不摊牌、不断交为限度,因此也就不会与台湾建立所谓邦交关系。这就是对华实行战略竞争政策的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都宣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原因所在。

至于说美国出兵护台,就更是天方夜谭了。美国奉行国际现实主义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是否把战争手段提上议事日程的考虑。当前,中美矛盾虽然难以调和,但相互可以毁灭对方的实力,让奉行现实主义的美国不得不放弃诉诸直接战争的解决之道。而在中国大陆已然崛起的今天,美国等国际因素已经不再是决定两岸能否统一的主要力量了。正如兰德公司等美国智库多次兵棋推演的结论,尽管中国在总体军事实力方面还无法抗衡美国,但在台海等近海作战,美国已经没有优势。实际上,如果中国大陆当前要用武力方式打击“台独”势力并解决台湾问题,即便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形成联盟出兵护台,也已无济于事。这也是美国在协防台湾问题上维持所谓“战略模糊”的原因所在。

总之,美国等西方国家奉行国际现实主义,基于自身利益决定如何打“台湾牌”。在中国大陆已然崛起的今天,台湾并非这些国家的核心利益,而只是其一张牌、一枚棋子。因此,这些国家是定然不会冒着牺牲与中国大陆维持邦交关系的利益、牺牲本国民众的生命去出兵护台的,最多只是舆论上谴责、经济上制裁、外交上封锁、武器上支持。而当台湾问题一旦被解决,要不了多久,这些奉行现实主义的国家,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又必然会正视与承认现实,而寻求与中国重新处理好外交关系的。

【责任编辑:许聃】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