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  正文
“唾面自干”的娄师德
章林
2023年12月12日

笔者在《前线》杂志2023年第4期发表《谋国不谋身的唐朝名相》一文,文中介绍了曾与狄仁杰共同辅佐武则天、同为唐朝著名宰相的娄师德(630-699年)的相关故事。但文中没有介绍娄师德十分著名的“唾面自干”这一忍辱故事。本文主要就“唾面自干”这一故事做简要评介。

公元693年,娄师德的弟弟被朝廷任命为代州刺史,即将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娄师德知道自己是宰相,如今弟弟又担任刺史,家族荣宠过盛,定会招人嫉妒,于是在弟弟将要赴任时,找弟弟交谈,教他遇事如何忍耐,保全自己。他的弟弟说道:“如果有人把口水吐到我的脸上,我就把口水擦去。”娄师德听后对弟弟的回答并不满意,于是摇头说道:“不对,你把口水擦了,是没有顺从他的怒气,应该让唾沫自然干掉。”这便是典故“唾面自干”的由来。

对于娄师德“唾面自干”这一为官做人之道,史学界历来褒贬不一。《旧唐书》评价他“应召而慷忾,勇也;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营田赡军,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参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难也,又何愧于将相乎!”《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也十分推崇娄师德,认为他“直而温,宽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百炼之质,磨而不磷。可谓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但是,也有史学家认为,娄师德提倡的“唾面自干”过犹不及,是迂腐表现,是畸形心态,是奴才哲学。关于“唾面自干”这一待人处事态度,笔者认为要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才能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要从娄师德所处的历史条件来分析。在封建制度下的严酷政治环境中,“生存之道”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们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命题。娄师德所处的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来整治贪污腐败与吏治混乱,结果党同伐异,告密者横行,官场非常凶险。“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在酷吏当道的时代,提防小人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致命危害。李昭德由于恃宠专权,得罪了不少人,最后被斩于洛阳闹市,不得善终。狄仁杰也因锋芒毕露,没有逃过小人的陷害,遭受了牢狱之灾。唯独娄师德在朝堂内外各种势力的相互倾轧下,依旧能够卓有政绩又屹立不倒,得以保持名节、善始善终。面对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与众多酷吏小人,娄师德的做法是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敬”他们,受辱不怒,受侮不争;心理上则选择“远”他们,不与其同道,不与其为伍。娄师德选择“唾面自干”作为忍辱负重、以屈求伸的一种策略,有以上的客观历史原因。

要从娄师德所发挥的整体作用来分析。纵观娄师德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提倡“唾面自干”,并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他所见者大、所虑者远的体现,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智慧。在外敌入侵、战局不利之际,娄师德挺身而出,先是奉命收拾残局,出使议和,完成使命后又投笔从戎,治军有方,克敌制胜,凭借武略成为一代名将。身居宰相之后,娄师德无论在朝理政,还是在边营田,都恪尽职守,既为边疆的巩固和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又为国家选拔了名声显赫、才能显著的人才。更难能可贵的是,娄师德为国荐贤却不声张,不炫耀,不求回报,即便是受到被举荐人的排挤也未心生怨恨,表现出了谋国不谋身的极高修养。

要从正反两面对“唾面自干”进行分析。“唾面自干”的待人处事态度,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辩证看待。“唾面自干”是一种深藏着进取精神的韬光养晦手段。把“唾面自干”用于同僚以及邻里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和为贵、谦退隐忍、宽以待人,可以缓和以至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增强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相反,如果得势后便盛气凌人,凡事都睚眦必报、针尖对麦芒,不仅会使他人产生疑心甚至敌对情绪,甚至会发生冲突。与此同时,“唾面自干”不能是无原则的退让,对不可宽容的人和事不能无原则地宽恕。在事关国家民族利益和重大是非等问题上,必须做到宽而有度,容而有则。如果一味忍让,那便是对国家的失职、对人民的犯罪,是错误的、有害的。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