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  正文
时间的重量:80年,我们离抗战是更近还是更远?
章林
2025年08月28日

昨日翻读新闻时,一则消息让指尖在屏幕上顿住——黑龙江省档案馆8月27日披露的一份日伪档案显示: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县城西南5千米标高四九〇(高程490米)附近壮烈殉国。此前关于杨靖宇将军殉国的时间地点,多是基于回忆的梳理与考证,而这份来自加害方档案的记录,像一把精准的刻刀,将历史的细节凿得更实。距那个下午已过去80余年,当我们站在时间的这一端回望,忽然想问:这80年的光阴,是让我们离抗战那段历史更远了,还是更近了?

更远的记忆:亲历者带走活记忆

或许该先承认,我们确实在“变远”。时间最直白的力量,是将亲历者带走。抗战胜利时若有一个十岁孩童,如今也已是近九旬的老人,而那些曾在战场匍匐、在后方奔忙的亲历者,随着时间的无情推移,正一个接一个地离我们远去。抗战亲历者的记忆不是教科书上规整的段落,是战壕里冻硬的窝头,是传递密信时攥出汗的掌心,是看到战友倒下时酸胀的眼眶——这些带着痛感的“活记忆”,本是历史最鲜活的注脚,可当亲历者渐少,历史便不得不从“有人温热着的故事”,更多地变成“纸页上的文本”。

代际的更迭,又悄悄拉宽了另一层距离。我们这代人读抗战史,是隔着书页与屏幕,来感知那段烽火岁月。祖辈谈抗战,是带着亲身的震颤,是深深刻在生命轨迹里的刻骨铭心。他们更能理解“一寸山河一寸血”里藏着的切肤之痛,更能共情“母亲叫儿打东洋”里的家国牵绊。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14年抗战”“3500万同胞伤亡”这些数字,若没有足够的语境支撑,很容易变成抽象的符号。就像年轻人或许知道杨靖宇将军被围数日,却未必能完全体会“胃里只有棉絮与树皮”背后,是怎样一种对民族的赤诚。他们不是不敬畏,而是缺少了那份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共鸣,即便理解也难免隔着一层薄纱。

更近的历史:新史料带来新认知

但换个角度看,我们又从未如此“贴近”。80年来,新史料的发掘和解读从未像今天这样细致。这份形成于1940年3月16日、名为《绥阳国境警察队本队关于杨靖宇被射杀的通报》的档案,还详细记载了杨靖宇将军就义时随身携带的物品:毛瑟手枪1把(子弹160发)、柯尔特手枪2把(子弹共70发)、现金6660圆、笔记本和表。这次杨靖宇将军殉国确切时间地点的精确认定,正是抗战史料整理的一个缩影。过去这些年,资料的类别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除了传统的政府档案作为基础性资料之外,地方档案、个人日记、回忆录也成为主要研究资料之一。这些资料不仅补充了官方档案的不足,还从更微观、更个性化的角度,让抗日战争从“宏大的历史事件”,变成一个个更加生动、具体和真实的人物故事,让我们与那段历史更加贴近。

“近”与“远”从不是时间单方面决定的,研究的深入也在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过去谈抗战,多聚焦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传统领域,如今的研究延伸到了社会生态史、医疗卫生史等更广阔的角落。战场上的医护人员、后勤补给线的工作人员、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这些曾经在历史叙述中被边缘化的人物和细节,如今被越来越多地纳入抗战史的研究范畴中。就像有人去考证东北抗联的“密营”,不仅复原了密营的结构,还通过分析灶台的灰烬、遗留的工具,还原出抗联战士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雪地里,如何靠着简陋的条件坚持战斗。当研究从“轮廓”走向“细节”,历史不再是模糊的剪影,而是能让人触摸到纹理的实体。

承前与启后:历史记忆的传承者

如今我们已走进“后亲历者时代”,面对时间带来的双重效应——史料更加丰富而亲历者日益减少,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新技术正给我们提供对抗遗忘的工具:口述史项目让尚存的亲历者留下影像与声音,哪怕多年后,后人也能从他们颤抖的声音里听出情绪;数字化复原技术能让战场遗址、历史建筑“重现”,年轻人可以通过VR设备“走进”1937年的上海,看四行仓库的弹孔如何密布。这些技术不是要制造“虚假的亲近”,而是用更生动的方式,让历史从文本里“走出来”,让年轻人愿意主动靠近。

但技术终究是工具,真正的“近距离”,还要靠人心里的敬畏与主动。就像看到杨靖宇将军殉国的确切时间,我们不该只当一条“知识”记下来,而该试着停顿片刻: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那个时刻的阳光是什么样的?将军倒下时,是否望着自己守护的山河?当我们愿意为这些细节停留,愿意去想“如果我是那时的人”,情感的链接便悄悄搭起来了。

80年的时间,给了历史沉淀的厚度,也给了我们回望的距离。它让亲历者的体温渐远,却让史料的光芒渐亮;它让直接的情感链接弱化,却给了我们更理性、更全面理解历史的可能。说到底,我们与抗战历史的距离,不仅取决于史料发掘和技术革新,更取决于我们每个人主动承担的记忆传承者的责任。若我们愿意主动翻开史料,愿意在听到历史细节时多一分共情,愿意把“历史记忆传承者”的身份扛在肩上,那么哪怕再过80年,那段历史也不会变成遥远的传说,它会始终温热。因为时间的重量,从不在“过去多久”里,而在“我们如何记得”里。

【责任编辑:王辉】
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