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  >>  正文
家长要给足孩子成长的权利
曾军良
2025年09月13日

晨曦微露,城市尚未完全苏醒,而许多家庭已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战争”:催促起床、检查作业、安排课外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2%的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近85%的周末时间被各类培训班填满。在这看似无微不至的关怀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是否真正尊重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当代家庭教育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是对孩子全方位的呵护与规划,另一方面却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的无声剥夺。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抉择,更是对童年本质与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审视。

每一个孩子降临人世,便自带天赋权利而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4年发布的《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明确指出,儿童权利的完整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潜力。孩子非白纸任人涂抹,非黏土任人拿捏,而是携带着独特生命密码的、蓬勃生长的生命体。古希腊哲人普鲁塔克曾警示:“孩子并非待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焰。”这火焰的燃烧,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过度干预,而是对成长权利的充分尊重与保障。真正明智的爱,不在于事无巨细的安排,而在于赋予孩子舒展生命的空间与权利。

生存的权利:物质满足之外的精神滋养

生存权是孩子最基本的权利,然而现代家长往往将之简单理解为物质供给的充足。实际上,真正的生存权包含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仅有免于饥饿与寒冷的自由,更应有免于恐惧与压抑的权利。

《礼记·大学》有云:“富润屋,德润身。”孩子的生存环境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丰富,更需要精神上的滋润。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3年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家庭中,儿童单独房间拥有率达96.2%,但近60%的家长承认很少与孩子进行深度情感交流。许多家庭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创造了情感上的“贫民窟”。孩子被当作“小皇帝”供奉,内心却沦为“情感孤岛”。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在物质过度满足而情感交流匮乏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出现焦虑症状的比例是普通孩子的2.3倍。

保障孩子真正的生存权,需要家长营造温暖而安全的情感环境。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指出:“孩子的眼睛里藏着世界的未来。”当这双眼睛看到的只有功利的期望和焦虑的面孔,世界便失去了应有的多彩。上海的一个案例很有代表性:一对高知父母曾为儿子小明报读7个培优班,孩子成绩优异却患上轻度抑郁症。后来父母改变策略,每天保证至少一小时的纯粹陪伴时间——不辅导作业,不谈论学习,只是共同阅读、游戏或散步。半年后,小明的抑郁症状明显缓解,学习成绩反而稳步提升。让孩子在物质与精神双重滋养中成长,才是对生存权利的真正尊重。

发展的权利: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生长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享有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权利。然而在当今教育焦虑的驱动下,许多家长正在成为“教育工业化”的合谋者,将孩子推向标准化生产的流水线。

卢梭在《爱弥儿》中疾呼:“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节奏与潜能分布。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早已揭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量尺所能衡量。根据教育部2023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超过80%的家长主要关注孩子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而空间、音乐、人际等智能领域被严重忽视。强迫鱼儿爬树、鸟儿游泳,不仅是徒劳的,更是残忍的。

某省教育厅曾开展一项为期五年的“差异化发展”实验,跟踪记录1000名尊重发展规律培养的儿童。结果显示,这些孩子在初中阶段展现出比对照组更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其中78%的孩子在各自优势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明智的家长应是孩子发展的“园丁”而非“雕塑家”。中国古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启示我们:教育是等待的艺术,而非塑造的技术。提供肥沃土壤,给予适当光照,清除杂草害虫,然后——耐心等待。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带着自己的生长蓝图。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就是尊重这种内在的自然律。

受保护的权利:在守护与放手间的平衡艺术

孩子是弱小的、不成熟的,因此享有受保护的权利。但这种保护不应成为禁锢的牢笼,而应是自由的护卫。

《颜氏家训》有言:“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真正的保护不是消除一切风险,而是培养应对风险的能力。美国儿童学会2023年发布的研究表明,过度保护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在成年后出现焦虑障碍的比例比正常群体高出42%。过度保护反而会剥夺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机会,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母亲”概念——不是完美无缺的母亲,而是能够适时适度满足孩子需求的母亲。

芬兰的育儿理念值得借鉴:即使在零下温度的天气里,幼儿园孩子仍然在户外午睡,因为他们相信适当的寒冷能够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这种“理性保护”的理念使芬兰儿童的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明显高于过度保护的儿童。现代家长需要重新理解“保护”的内涵:从创造无菌环境转向培养抗逆能力;从消除一切风险转向教授风险管理;从全程护航转向适时放手。真正的保护,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基地,让他们可以自由探索世界,知道永远有回航的港湾。

犯错的权利:失败作为成长的必修课

孩子是未成年人,享有犯错的权利。错误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成长的阶梯。然而在成果导向的教育文化中,错误被污名化,失败被妖魔化。

《周易》有云:“无咎者,善补过也。”中国传统智慧早已认识到改正错误的价值。现代心理学研究同样表明,经历适当失败和挫折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强的心理韧性和问题解决能力。斯坦福大学德韦克教授的“成长型思维”研究显示:那些将失败视为学习机会而非个人缺陷的人,更容易取得长期成功。一项针对硅谷企业家的调查发现,91%的创业者表示童年时期被允许犯错和失败的经历,是他们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北京某实验小学曾推行“最美错误”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并从错误中学习。实施一年后,该校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测试得分提高了30%,远高于同类学校。允许孩子犯错,需要家长克服自身的焦虑与完美主义。埃莉诺·罗斯福曾说:“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因为你不可能活得足够长去犯所有的错误。”智慧的父母会创造“安全失败”的环境,让孩子在犯错中学习,在调整中成长,而不是追求虚幻的“完美无缺”。

参与的权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孩子是独立的人,享有参与的权利。他们不是家庭生活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主动参与者。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了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真正的学习来自亲身参与和实践。在家庭中,让孩子参与决策过程——从周末活动的安排到家庭规则的制定——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也发展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德国一项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显示,从小被赋予参与权的孩子,成年后在领导力、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方面的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

某社区开展的“儿童议事会”项目提供了令人振奋的案例:孩子们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定期讨论社区事务,提出的12条建议中有7条被物业采纳实施。这些孩子不仅在解决问题中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更在实践中培养了深厚的社区归属感。尊重孩子的参与权,需要家长摒弃“家长至上”的陈旧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文化。这种参与不是象征性的让步,而是真正的权力分享。当孩子感到自己的声音被倾听、意见被重视,他们才会发展出真正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权利与责任的双重奏

赋予孩子成长的权利,绝非放任自流的借口,而是更高层次的教育责任。数据显示,在尊重儿童权利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其自我效能感平均高出传统家庭孩子37%,未来生活满意度高出42%。它要求家长从“指挥官”转变为“引导者”,从“裁判员”转变为“教练员”,从“雕塑家”转变为“园丁”。

这不仅需要教育观念的更新,更需要日常实践的勇气。每一次对孩子探索欲望的鼓励而非阻止,每一次对孩子自主选择的尊重而非干预,每一次对孩子错误尝试的包容而非指责,都是对这种权利文化的践行。

新时代的优秀家长,应当是孩子权利的守护者、发展的助力者、潜能的发现者。他们懂得: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孩子成为我们期望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正如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的儿女。”

在这变革的时代,让我们共同重新思考家长的角色与责任,给足孩子成长的权利,守护他们天赋的火焰自由燃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根植传统又面向未来、既保持个性又包容多元的新一代,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当我们学会尊重孩子的权利,不仅是给了他们一个更健康的童年,更是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吴艳鹏】
北京实验学校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北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