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短视频平台,有时会撞见这样的画面:老照片缓缓翻动,黑白的影像中,目光坚定的战士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无畏前行。画面中还穿插着现代人的评论和感慨,他们或是致敬先烈,或是感慨和平来之不易。历史的记忆在新媒体的赋能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可转头再刷,又可能看到“手撕鬼子”的片段被做成搞笑表情包,或是把艰苦卓绝的抗战简化成“主角一路开挂”的爽文。当抗战记忆撞上短视频、游戏、社交媒体织成的“数字生态”,我们既看见历史“活”起来的热闹,也得直面它被“轻”对待的隐忧。
新机遇:历史在数字中“复活”
先说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可能。数字时代的年轻人,不是不爱历史,只是不爱被“说教”。数字技术最直接的魔力,是把历史从“平面”拽成了“立体”,让年轻人愿意主动伸手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数字展厅,提供360度全景虚拟游览,观众可以随意放大展品细节,查看高清图片和文字介绍。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那些无法亲临现场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近距离感受历史。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打造VR大空间沉浸式馆,提供不同主题的大空间、多人互动VR项目,让历史在眼前“复活”。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应用AI导游、知识图谱、高精度文物建模等技术,将静态史料转化为可交互、可探索的动态知识体系,让历史真正“活”起来。此外,元宇宙协同、沉浸式游戏、虚拟对话,社交分享等年轻化、互动化的设计,使红色文化从厚重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年轻人“可感知、愿参与、乐传播”的鲜活话语。
还有那些独具匠心的创作者们,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他们并没有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流量爆款”,而是深入挖掘抗战历史的细节。创作者们巧妙运用剪辑技巧、配乐以及旁白,将历史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的一些热心用户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通过分享一张老照片、一封家书、一段口述历史,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抗战记忆图谱。这些不仅让年轻人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更激发了大家对那段历史的思考和共鸣。
新挑战:碎片化与娱乐化的陷阱
可热闹背后,挑战也跟着来了。最显眼的是“碎片化”里的失真。算法总爱推短平快的内容,于是有人把抗战史剪成了“3分钟速看”:淞沪会战成了“打得狠”,长沙会战成了“赢得爽”,却略过了战役背后的战略布局、士兵的牺牲与民众的苦难。历史本是一张织满因果的网,可在“碎片化”的切割里,复杂的抗战历程被简化为一串孤立的“名场面”。
更糟的是“娱乐化”对历史严肃性的消解,就像“抗日神剧”的片段被做成表情包,“手撕鬼子”“子弹拐弯”等成了调侃的梗。当严肃的历史被拽进搞笑的语境,痛感会被稀释,敬畏也会变轻。有孩子看了恶搞视频,问“抗战是不是跟打游戏似的,总能赢”,这才是最让人揪心的。娱乐的边界过了头,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感,更是对先烈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视。
算法的“信息茧房”又添了一层隐忧。你若总刷“抗战神剧”,算法就总推类似的内容,慢慢地,你眼里的抗战可能就只剩“轻松获胜”;你若对历史话题没兴趣,算法便绝不会推老兵口述,日子久了,抗战记忆可能就成了“与我无关的过去”。数字时代的记忆传承,本该是“让更多人看见”,可茧房一围,反而可能让认知变窄。有人困在“娱乐化的历史”里,有人干脆把历史挡在了视线外,这两种“远”,都是让人不愿看到的。
新责任:守护数字时代的历史真实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抗战记忆也不该是任人消遣的娱乐品。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更审慎地对待这些宝贵的记忆,既要让它们“活”起来,更要防止它们被“轻”对待。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尝试,利用数字技术让历史更加生动、立体,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和共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碎片化”“娱乐化”对历史记忆的消解,避免让严肃的历史成为没分量的玩笑。
说到底,数字时代的抗战记忆传承,缺的不是技术,是“守土的责任”——教育者、创作者、平台,各守一段岗,才能让历史既“活”又“重”。教育者可以多借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带着学生用数字工具整理当地的抗战故事,让他们从“被动学”变成“主动找”,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让他们在接触数字内容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判断。创作者得守住“敬畏心”,哪怕做短视频、动画,也别丢了历史的底色,就像有人做抗战视频时,特意去档案馆查当年的军装样式、武器型号。平台更该担起责任,别只看流量推内容,多给“真实的历史”留位置,比如给严肃的口述史、纪录片加推流,对恶搞历史的内容设限。技术是中性的,关键看用它的人往哪引。
我们这代人,是数字时代的“记忆传递者”。刷到抗战相关的内容时,不妨多问一句: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加工的戏说?看到有趣的历史动画时,不妨再搜搜背后的史料,看看“动画里的故事”还有哪些没说全的细节;甚至可以自己动手,把听到的老兵故事、看到的历史片段,认真地分享给身边人。数字时代的 “记得”,不一定是捧着厚重的史书读,也可以是在刷手机时多一分清醒,在传播时多一分责任。
历史该是活的,也该是重的。只要我们守住真实的底线,存着清醒的敬畏,就不怕历史被技术带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