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  >>  正文
创建有意义的学习:唤醒生命内在的求知之光
曾军良
2025年10月31日

可敬的教育同仁!当我们站在讲台前,凝视着台下那些明亮或迷茫的眼睛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我们究竟要给予孩子怎样的教育?是堆积如山的知识,是应付考试的技巧,还是某种更为本质、更能滋养其一生的东西?

在信息爆炸、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获取从未如此便捷,单纯的知识传授价值正在急剧衰减。我们的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它呼唤我们从“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意义的缔造者”和“思维的点燃者”。我们工作的核心,不再仅仅是“教”,而是引领学生“学”,并帮助他们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为何而学?”这便是“创建有意义的学习”之真谛。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场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深刻变革,要求我们成为学生学习旅程的设计师、引导者和唤醒者。

理念之变:从“知识灌输”到“意义建构”

传统教育模式常常不自觉地陷入“银行储蓄式”的隐喻——教师是储户,学生是保管箱,教育就是教师将知识存入学生这个容器。这种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它制造了知识的惰性,学生拥有了知识,却不知如何在真实的生活中调用它;它消磨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沦为换取外部奖赏(分数、认可)的筹码。

意义的荒漠与绿洲。在没有意义的学习荒漠中,学生是疲惫的旅人。他们可能取得高分,但内心充满迷茫;他们可能技能娴熟,但精神缺乏归属。苏霍姆林斯基曾警示:“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那对我们来说,一切的教育技巧和方法都像是远离土壤的耕作。”

“有意义的学习”,就是这片荒漠中的绿洲。它意味着学习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生命经验、内在情感和未来愿景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与连接。当学生清晰地看到“我学的这个知识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时,学习就从一种外在负担,转变为一种内在需求。

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向。在这场变革中,我们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义。从“真理的宣讲者”到“探索的引导者”,我们不再垄断知识,而是展示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并带领学生重历探索的过程;从“答案的提供者”到“问题的激发者”,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出能够点燃好奇心、引发认知冲突的高质量问题;从“舞台上的圣人”到“身边的向导”,我们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架,在他们迷茫时指引方向。

我们的使命,不再是填满一个水桶,而是点燃一团火焰。

路径之探:构建意义生成的课堂生态

理念需要落地为每日的课堂实践。创建有意义的学习,要求我们精心设计一个能够激发思考、鼓励连接、赋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态。

设计驱动性问题,让学习始于真实。一堂课的灵魂,在于其核心问题。一个驱动性问题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亟待解决的挑战。它应具备以下特征:开放性,没有唯一的、简单的答案;关联性,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及核心学科概念紧密相连;挑战性,需要学生运用高阶思维进行分析、综合与评价;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例如:代替“学习光合作用”,我们可以问:“如果我们想在火星上建立人类基地,该如何为基地设计一个自给自足的氧气和食物供应系统?”代替“学习《红楼梦》”,我们可以问:“贾宝玉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我们能否从他身上看到现代人的影子?”这样的问题,瞬间将知识拉入了真实的、需要被理解和应用的情境中。

推动项目化学习,在创造中深化理解。项目化学习(PBL)是实现意义建构的黄金路径。它让学生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究,应对一个真实的、复杂的的问题或挑战,最终创造出一件公开的、有价值的作品。

一个完整的PBL周期:

1. 入项活动:用一个震撼的视频、一场激烈的辩论或一次真实的社区访问,引爆学生的兴趣和同理心。

2. 知识建构与探索:学生为了完成项目,主动需要知识。这时,我们的讲授变成了“及时雨”,而非“漫灌”。他们学习数学是为了精确计算,学习写作是为了有效沟通,学习历史是为了洞察规律。

3. 迭代与修订:学生产出草图、模型、初稿,接受来自同伴、教师乃至校外专家的反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这个过程深刻培养了成长型思维。

4. 公开展示与反思:学生的作品不是交给老师打分后就束之高阁,而是面向真实的观众(家长、社区、网络)进行展示。这份责任感和对成果的骄傲,是无可替代的强大动机。

在PBL中,学科界限被自然打破,知识成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学习的意义在创造的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

建立学科与世界的连接网。我们要做学生与广阔世界之间的“连接器”。每一堂课,我们都应有意识地进行“意义三连”:连接生活,这个数学原理在理财、设计中有何应用?这个化学反如何在烹饪、环保中体现?连接社会,这个历史事件对当今的国际格局有何影响?这篇文学作品探讨的人性议题,在今天的新闻中是否有回响?连接未来,我们所学的这项技术,正在如何塑造未来的职业?培养的这种思维能力,在未来不确定的世界中为何至关重要?

当我们不断帮助学生编织这张“意义之网”时,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成为了他们理解世界的地图。

思维之塑:培育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创建有意义的学习,其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塑造一种能够适应未来、引领未来的思维模式。教师要做学生思维的“雕塑家”。

培养成长型思维,拥抱“尚未”的力量。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理论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箱。我们要在课堂语言和评价体系中,彻底摒弃对固定天赋的赞美。将“你很聪明” 改为 “你的策略非常有效”或 “你坚持不懈的努力值得称赞”。当学生说“我不会”时,我们在句尾加上一个充满魔力的词—— “你只是‘尚未’会。”我们要将挫折和错误“去污名化”,将其重新定义为学习过程中最宝贵的数据来源。打造一个允许失败、鼓励冒险的课堂文化,让学生相信,智力如肌肉,越练越强。

锻造批判性思维,成为信息的审慎侦探。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么。批判性思维应渗透在每一门学科中。在历史课,我们一起审视史料的来源和作者的立场;在科学课,我们分析实验设计是否存在漏洞,数据能否支撑结论;在语文课,我们解构广告、新闻中的说服技巧和潜在预设。通过持续的“提问-举证-辨析”训练,我们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内心的“审判台”,不轻信,不盲从。

激发创新思维,鼓励跨界的智慧连接。创新源于异质元素的碰撞。我们应设计需要跨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的任务。鼓励学生将艺术的感觉带入科学,将工程的思维带入人文,将数学的严谨带入语言。

例如:用编程创作一首数字诗歌,用物理原理设计一个艺术装置,用经济学的博弈论分析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我们要赞美那些看似“古怪”的联想和解决方案,因为今天课堂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可能就是明天改变世界的萌芽。

关系之基:营造安全、信任与共融的学习共同体

意义无法在恐惧和压力的土壤中生长。它只绽放于安全、信任、尊重的关系沃土之中。我们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

看见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创建有意义的学习,前提是看见“人”本身。我们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优势、困惑与梦想。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实施差异化教学,提供不同难度、不同路径的学习任务和材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挑战和成功;给予选择权,让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展示方式、合作同伴上拥有自主权。选择权是责任感和投入度的催化剂。

让课堂充满对话与倾听。我们的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思想交锋、智慧流淌的“对话场”。我们要教授学生倾听与表达的规则,创造公平的参与机会。当一个学生的观点被认真倾听和对待时,他感受到了被尊重,他的思考也被赋予了价值。

成为一位“完整的”教师。我们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化身,我们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学习的人。与学生分享我们的阅读心得、我们遇到的困惑、我们对某个社会热点事件的思考,这种真诚的自我披露,能够极大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看到,学习是一件贯穿终身、充满乐趣的事情。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创建有意义的学习,正是对这一定义最深刻的践行。它要求我们超越分数的桎梏,触及教育的本质——对人的成全。这是一条更具挑战的路,它要求我们持续学习、不断反思、勇敢打破舒适区。但这也是一条充满惊喜与回报的路。当我们看到学生眼中因顿悟而闪亮的光芒,当他们为一个项目废寝忘食时脸上专注的神情,当他们用我们传授的知识和思维去解决一个真实问题后那自豪的笑容时,我们会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无上幸福。我们手中的粉笔,可以只用来书写公式,也可以用来绘制通往星辰大海的航图。我们口中的言语,可以只用来传递信息,也可以用来叩响心灵的大门。

同仁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我们的课堂开始,成为那个点燃火焰的人。让我们帮助每一个孩子,在他们漫长的学习旅途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束名为“意义”的璀璨星光。届时,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优异的成绩,更是一个个丰盈、自主、充满创造力的生命。

这,便是我们所能创造的,最伟大的教育诗篇。

【责任编辑:王文倩】
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