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  >>  正文
当代家庭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践创新
曾军良
2025年11月05日

曾几何时,家庭教育被视为关起门来的“私域家事”,是血脉亲情间的本能传递与经验沿袭。然而,随着时代的巨轮驶入波澜壮阔的新世纪,我们赫然发现,家庭教育的边界已被无限拓宽。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家庭教育从传统的“家事”,上升为至关重要的“国事”。这并非简单的法律界定,而是对整个社会文明进程的深刻回应。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家庭教育?它不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或补充,而是塑造一个孩子人格底色、精神内核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石。本文旨在探寻当代家庭教育的内涵价值,并勾勒其理念与实践的创新路径,以期引领家长们踏上一条更具专业性、自觉性与艺术性的育人之路。

理念之新——从“经验本能”到“科学自觉”的范式革命

内核转向:从“成才”到“成人”的价值回归。传统的家庭教育,常常被窄化为“学业督导”和“技能培训”,其终极目标指向“成才”。而现在,我们必须完成一次根本性的价值回归:家庭教育的首要使命,是培育一个“完整的人”。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孩子的智力商数(IQ),更是其情感商数(EQ)、逆商(AQ)以及至关重要的品格力量。一个“成人”的孩子,应具备健全的人格、丰盈的内心、应对挫折的韧性、感知幸福的能力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深切关怀。这要求家长将目光从冰冷的分数排行榜,移向孩子温暖的心灵成长图。

角色重塑:从“权威管理者”到“成长合伙人”。“父为子纲”的权威式管教早已不合时宜,而“直升机父母”式的全天候监控与控制,也只会催生脆弱与依赖。当代父母需要一场深刻的角色革命:从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尊重的“成长合伙人”。我们与孩子是生命旅程中一段珍贵的同行者。作为“合伙人”,我们的职责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倾听、理解、支持与赋能。我们提供资源而非指令,给出建议而非命令,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成为自己人生的“首席执行官”。这种关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与有界限的规则之上,是信任的土壤里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

视野升维:从“短期绩效”到“终身发展”的战略眼光。在“内卷”的焦虑中,家长极易陷入对“起跑线”的过度竞争,追逐一个个短期的、可量化的“绩效指标”。当代的家庭教育,要求我们具备一种“终身主义”的战略眼光。我们今天所有的教育投入,不应只是为了某次考试、某个名校,而是为了孩子在未来数十年间,无论遭遇何种境遇,都能拥有健康的身心、持续学习的能力、适应变化的弹性以及赋予人生意义的价值体系。这要求我们放下当下的焦虑,为孩子的一生计,涵养其“根系”而非仅仅修剪其“枝叶”。

内涵之新——构建家庭教育的“核心素养”体系

当代家庭教育的内涵,如同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它由多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素养”构成,共同支撑起一个孩子的挺拔脊梁与丰满灵魂。

精神内核:品德与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在一切教育中,品德教育是基石,是“第一粒扣子”。当代的家庭品德教育不应是枯燥的说教,而应融入日常生活的血脉。它是在共享一顿晚餐时传递的感恩,是在面对邻里困难时伸出的援手,是在讨论社会热点时坚守的正义与善良。家长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诚信、责任、尊重与仁爱的鲜活榜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这个最小的细胞里生根发芽。

心理基石:情绪智慧与抗逆力的“守护铠甲”。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情绪智慧是孩子理解自我、共情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允许其表达情绪,并引导其识别、接纳与管理情绪。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逆力 ——即从挫折中恢复和成长的能力。允许孩子经历适当的失败,陪伴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再次尝试,让每一次跌倒都成为其“心理肌肉”变得更强大的契机。

未来引擎:创新思维与终身学习力的“不熄火种”。面对一个AI与自动化加速发展的未来,知识的单纯记忆价值正在衰减。家庭教育的核心内涵,必须包含对创新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呵护与激发。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鼓励天马行空的提问,为他们的探索性“破坏”与创造性“捣蛋”留出空间。让家庭充满书籍,经常就有趣的话题进行“家庭研讨”,带领孩子接触艺术、科技与自然,将学习从一项“任务”转变为一种迷人的生活方式。如此,方能点燃孩子心中那簇主动探索、拥抱变化的不熄火种。

实践之新——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立体化”路径

美好的理念与内涵,最终需要通过扎实的实践来落地。当代的家庭教育,绝非家庭的孤军奋战,而是构建一个“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家校共育:从“单向配合”到“双向赋能”。传统的家校关系中,家庭往往处于被动“配合”学校的位置。当代的家校共育,应是一种“双向赋能”的伙伴关系。学校应主动打开校门,通过家长开放日、工作坊、专家讲座等形式,为家长提供专业的育儿指导,提升其教育素养。家长则应积极参与,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学校教育的“建言者”和“资源提供者”。利用班级群、家校联系本等渠道,进行常态化、深度的个性化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绘制一幅精准的“导航图”。

家庭场域:从“说教空间”到“成长沃土”的环境营造。“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免费的,它存在于家庭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瞬间。” 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家庭塑造成一片成长的沃土。

打造“书香家庭”:让阅读成为家庭的日常仪式,通过亲子共读,构建共同的精神密码。

设立“家庭会议”:给予每个成员平等表达的权利,在民主协商中学会沟通、理解与责任分担。

践行“生活教育”:一起烹饪、整理房间、规划旅行,在真实的劳动与协作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生活智慧。

善用“数字工具”而非被其奴役:与孩子共同商定数字产品使用规则,引导其将互联网作为探索世界的窗口和创造的工具,而非仅仅是娱乐的玩具。

社会融合:从“封闭单元”到“开放系统”的资源整合。家庭应勇敢地“走出去”,将社会作为孩子成长的广阔课堂。积极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拓宽孩子的视野。鼓励孩子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与社会实践,在真实的社会互动中,培养其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行动力。让孩子的成长,根植于家庭,延伸至社会,最终回馈于社会。

当代的家庭教育,是一场充满挑战又无比迷人的伟大旅程。它不再依赖于父辈的经验本能,而是呼唤着每一位家长以科学家的严谨去探究规律,以哲学家的深邃去思考价值,以艺术家的敏感去捕捉契机。这条路,要求我们不断学习、自我成长,与孩子同频共振。

归根结底,教育的真谛,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我们以全新的理念、丰盈的内涵与创新的实践,将最本真的爱用更专业、更智慧的方式呈现时,我们便不仅是在养育一个优秀的孩子,更是在塑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成就一个更高版本的自己。这份在专业与智慧中升华的爱,将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宝贵、也最恒久的生命礼物。

【责任编辑:王文倩】
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