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9月23日发表专栏文章《否认经济萧条综合症 》。他指出,著名如人称“债务大王”的比尔·格罗斯都会犯下一直以下人们都会犯下的错误,可见人们对于经济规律的认识成见之深。以下是全文,供参考。
上周,人称"债券大王"的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突然退出了他经营几十年的投资企业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整个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虽对此感到震惊,但并不觉得意外。Pimco的内部麻烦事一直见诸于各家新闻报纸,又何必在乎这条新闻?
答案是,格罗斯的下台似乎是持续困扰公私部门决策者的一种症状。我们可以把这种症状叫做“否认经济萧条综合症”(depression denial syndrome),即拒绝接受在经济持续衰退的经济体中不同的规则。
据说,格罗斯是一位很自我的人,很难与人相处。不过,这种描述应该适用于大多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如果Pimco一直做得很好,那么骇人听闻的人格冲突就不会为人所知了。然而,它没有做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2011年罗格斯犯下的一个天大的错误,并且至今还在困扰着Pimco:很多有影响力的人都把事情搞砸了,并且他们仍然反复地这样做。
这件事情始于几年前房地产泡沫破灭之际。开发房地产的投资崩溃,更广泛的消费支出也受到打击,同时,大量举债购房的消费者眼睁睁地看着房屋价值下跌。企业支出也削减了。为什么在需求疲软时还要增加产能呢?
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想尽量节省开始,减少投资。由于所有人不能在同时做到这两件事,那么他们就会在其他方面遭受损失——事实上,是做出了两方面的牺牲。一方面,经济衰退,至今仍未复苏;第二,经济衰退引发收入锐减,各类开支增多(如食品救济券和失业救济金),政府出现财政赤字。
如今,我们通常认为财政赤字是件坏事——政府和私人争相借贷,推动利率上涨,削弱投资,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按照经济术语来说,自2008年以来,我们深陷一种流动性陷阱,其基本特征就是经济滑入急切的少花钱情绪之中,无处可去。在这种情况下,私营部门不愿意支出,故政府借贷并没有和私人需求竞争。没有二者的竞争,财政赤字不一定会引发利率上涨。
所有这一切听上去可能很怪,与直觉不相符,但这确实是普通宏观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的。这也不是后见之明。2008年至2009年之间,众多的经济学者——包括我自己——都试图解释经济衰退的这种特殊情况,即财政赤字并不会引发利率飙升,联邦储备局“增印货币”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但也没有什么关系)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当然,不仅仅理论上行得通,我们还有上世纪30年代以及日本90年代的经验教训可吸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有影响力的人并不相信我们。
我们再回来说说格罗斯。
曾向何时,Pimco——解释流动性陷阱逻辑的先锋者之一保罗·麦卡利(Paul McCulley)任执行董事——对于财政赤字变现得出奇冷静,业绩也十分乐观。2009年底,很多华尔街分析师警告称美国借贷成本将大幅上升;摩根士丹利预测10年期债券的利率将在2010年时飙升到5.5%,但Pimco认定利率会下降,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麦卡利在2010年底离开了Pimco(最近他又回归,担任首席经济家),格罗斯加入了赞同预算赤字的行列,宣称低利率实质上是在“打劫”投资者,之后就售出了他手中全部的美国债券。值得注意的是,他曾预测美联储在2011年6月结束债券购买计划后,利率将大幅度上升。他完全错了,他本人和Pimco都没有恢复元气。
难道这真的是一个启发人的经验么——糟糕的想法被经验证明是错误的,大众开了眼界,真理赢得胜利?对不起,并非这样。实际上,我们很难发现人们改变他们的思想。5年前,那些预测通货膨胀和利率飙升的人如今仍在重蹈旧辙,他们还强烈抵制任何有经验的、值得反思的建议。
基于这个原因,比尔·格罗斯的故事变得更加有趣。他是唯一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当然,他依旧十分富裕)的支持财政赤字的人。Pimco已倍受打击,但在其他地方,错误的统治仍未被动摇。
本文发表于2014年10月2日
译者:谭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