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布鲁塞尔——世界文明的交汇口
陈新光
2014年12月31日

提起布鲁塞尔,人们都知道它是欧洲联盟的总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总部,更重要的是布鲁塞尔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从文明地缘学角度来看,布鲁塞尔可以说是欧洲大陆文明与欧洲海洋文明相互融合的驿站,也是欧洲走向美洲、走向世界的一个文明驿站。今天的布鲁塞尔处于世界不同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它就像一枚棋子,处于英法两个欧盟大国之间,是欧洲大陆与大西洋的交汇处,也是欧洲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口通道。

历史上比利时是一个饱经战火摧毁的国家。1695年8月中旬,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其敌人威廉三世在比利时发生大规模冲突,在法军的炮火下,随之而来的火灾造成了布鲁塞尔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其中著名的布鲁塞尔大广场被夷为平地,还有占全城三分之一的4000余座历史建筑被毁。1830年8月比利时民众发动了反对荷兰统治者的革命,1831年2月7日,国民会议颁布比利时宪法,规定比利时为世袭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940年5月10日,比利时又遭受纳粹德国的轰炸和破坏,饱经历史沧桑,至今在布鲁塞尔仍可看到留下的历史遗迹以供后人观看。

布鲁塞尔最著名的景点莫非就是大广场及在广场中心的布鲁塞尔市政厅,198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历史遗产,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大广场是古代布鲁塞尔的中心,著名法国大文豪雨果称其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大广场的历史可追溯至12世纪,当时已经是布鲁塞尔第一个贸易市场,第一批木制建筑几乎全部由当时的行会修建,常有菜农、工匠、屠夫及鱼贩光顾。13世纪,第一批室内市场出现,广场开始显现出雏形。15世纪时,在勃艮第公爵的统治下,广场地面经过铺砌,还兴建了新的行会大厦和市政厅。1695年,路易十四的炮火几乎摧毁整个广场,但经过数年的重建,广场更加壮丽,集合了歌德式、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的建筑精粹。由于修建时期的不同,这些大厦体现出哥特式、巴洛克式、路易十四式等等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其中正面装饰有19尊历代布拉班特公爵半身雕像的布拉班特公爵大厦最为威严而壮观,这组由六座大厦组成的建筑群建于1698年,是磨房主、木匠等行会所在地,而这里现已成为比利时可可和巧克力国家博物馆。

如今的大广场呈长方形,长110米,宽68米,地面全用花岗岩铺砌而成,其中最醒目的建筑是布鲁塞尔市政厅,它是比利时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整个建筑建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经一再扩建增修,才达到今天这个规模。市政厅对面曾是法国路易十四的行宫,现为国家博物馆。在市政厅左侧门上有个天鹅雕像的是天鹅咖啡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此共同草拟《共产党宣言》。从1971年开始,每隔两年,在8月15日前后的周末,布鲁塞尔广场都会有一项盛大的庆典:铺设花毯。花毯精选根特地区种植的秋海棠,每次以不同主题设计,花卉用量高达80万株。从带有浓郁中世纪风格的大广场正中远眺四周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群都带有后现代艺术的多种元素和文化符号,充满了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沧桑感。

现代的布鲁塞尔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众多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欧洲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另外还有1000多个国际性组织和2000多家跨国公司的总部设于布鲁塞尔。从每年举行的国际会议数量来看,布鲁塞尔位居全球第三位,加上欧盟及其它国际组织的存在,使得每年常驻在布鲁塞尔的外交官及记者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除此外,布鲁塞尔也建造了众多的国际学校,以满足在此工作的国际组织人员的需求。布鲁塞尔举办过众多国际会议和重要展览会,其中包括在现代物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27年索尔维会议、承办了1935年、1958年两届世界博览会等。布鲁塞尔同时也号称“欧洲伊斯兰之都”,因为定居在布鲁塞尔市的穆斯林人口已经超过了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有人称布鲁塞尔也是欧洲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交汇点。

布鲁塞尔的历史名胜不计其数,但最让人难忘的除了大广场就是原子球塔和小于连雕像。原子球塔位于海塞尔公园内,是布鲁塞尔举办1958年世界博览会时建造的一座金属结构的纪念性建筑物,现已成为布鲁塞尔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建筑物高102米,是由9个直径18米的铝质大圆球组成,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各球之间由空心钢管连接,圆球与连接圆球的钢管构成一个正方体图案。这个正方体相当于放大了1650亿倍的α铁的正方体晶体结构,象征着比利时国家高科技的现代化水平。从2008年起,有三个球体向游客开放,顶部的球体是为游客提供观察布鲁塞尔全景的最佳观景地。

小于连铜像及喷水池,坐落于布鲁塞尔市中心区,恒温街及橡树街转角处,沿着恒温街步行5、6分钟即可到达。关于雕像起源有三种流传,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流传是在14世纪布鲁塞尔遭到外敌围困,面对城内军民顽强的抵抗,敌人企图用炸药炸毁城墙,勇敢的小市民于连无意间察觉到敌人的企图,并急中生智,用尿浇灭了已被点燃的导火索,使全城居民转危为安。小于连作为“民族小英雄”的形象已深入比利时人心。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尊青铜小于连像建于1619年,由比利时雕刻家杰罗姆·杜奎斯诺伊所打造的。1698年,为了庆祝布鲁塞尔从法国人的战火中重生,当时的统治者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给小于连穿上了一件蓝色的缎子上衣,并戴上一顶有羽毛的帽子。法王路易十五也曾给小童穿上了侯爵的服装使他成了贵族,并授予他一枚圣路易斯十字勋章,这样凡是从他面前走过的士兵都要向他敬礼。由于小于连雕像受到热烈的欢迎,如今各国大使来比利时赴任或官员访问,都会特别做一套衣服送给他,所以小于连有自己的专属衣柜,目前已有七百多件世界各国赠送的衣服,收藏展览在大广场国王之家内的市区博物馆。

身临其境布鲁塞尔,此刻如果要问我对布鲁塞尔的印象,观感与心得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反差。就观感而言,布鲁塞尔的欧洲建筑与阿拉伯参观形成了奇怪的“混搭”,因为就在我们于小于连雕像边的喷水池集体照相的地方,一个同事的挎包被阿拉伯小偷“光顾”了。但在布鲁塞尔的混乱嘈杂中,却蕴藏着一种莫名的蓬勃力量,就在刚才我在布鲁塞尔大广场,看到那里不时有扎堆的人群而在其他国家未能看到的景象。即使在科隆、伦敦可以拍到的沿街乞讨的乞丐,在巴黎可以看到扎在公共绿化带中的流浪者的帐篷,甚至在许多欧洲国家风景区都有看到需要付费合影的行为艺术家,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而且还有好多处,导游不时提醒我们防止阿拉伯人“亲密接触”。这就是布鲁塞尔在混乱中喧闹吵杂,但在喧闹吵杂声中又隐约流露出的一种迥异于欧洲其他城市的活力。

布鲁塞尔这座城市曾经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篇章,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并正式出版了《哲学的贫困》著作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建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大广场边上的白天鹅饭店就是马克思经常参加工会集会的地方。当时年仅29岁的马克思因杰出的思想与卓越的领导才能被广大工人所敬重,其划时代著作《共产党宣言》也是在这里完成初稿。我站在大广场上,虽然不知道哪栋楼才是当时马克思经常出入的白天鹅饭店,但我还是请同事从不同的角度为我拍了以前那些古老的建筑为背景的照片,权当对革命导师马克思的缅怀。站在这个欧洲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十字路口,通过对布鲁塞尔这座城市的考察,使我突然感觉自己对世界文明的兴衰与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那就是文明必将在历史的碰撞中走向融合,唯有秉持开放心态与文明形态的民族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