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始终坚持和平发展
陈新光
2015年03月14日

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系统地阐述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将对亚非欧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将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一带一路”已成为今年“两会”的流行词,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外交部长王毅在3月8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也将“一带一路”作为今年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可以说,“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平台,也是新一轮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陆上丝路是以西安为起点,向北经甘肃兰州、新疆乌鲁木齐和霍尔果斯,穿过哈萨克阿拉木图、吉尔吉斯比尔凯克、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塔吉克杜尚别,经伊朗德黑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和俄罗斯莫斯科,到达德国杜伊斯堡和荷兰鹿特丹。海上丝路是以中国东南沿海多地,如泉州、福州、广州、湛江、海口、北海等重要港口城市,往南经越南河内‘连接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尼雅加达,穿过马六甲海峡再连接印度加尔各答、斯里兰卡科伦坡,通向肯尼亚内罗毕,再穿过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经希腊雅典抵达意大利威尼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为沿线国家探寻区域一体化和区域治理新机制绘制了新蓝图,符合各国和地区的根本利益,因此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的“百年工程”

 “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对于这个时代最主流的要求就是持续发展,和平崛起,这一宏伟构想可以被称为中国外交的“百年工程”。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的话概括,“一带一路”是一个以运输通道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多元化合作机制为特征,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型区域合作安排。在许多专家学者看来,“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未来践行大国外交的重要抓手,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平台,即通过给予沿线邻近各国经济恩惠,构筑友好关系的战略,从根本上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战略布局,其意义深远和重大

中国的未来外交要把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的周边外交紧密结合,通过经济外交加强紧密联系,结成“命运共同体”,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以掌握中国外交的主动权。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呼应参与和主动对接这一合作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投资银行筹建取得重大进展,丝绸之路基金已经设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正在加速,自贸谈判多点开花。可以说,“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是中国在新时期,即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后半期,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客观需要,这不仅维系中国未来发展的成败,同样攸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前景。“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也将直面美欧日的竞争,我们要直面大国竞争,理性看待与传统强国的关系,学习和借鉴美欧日的适用经验和方法,以竞争促进自身战略完善,以合作求多方共赢,在竞争中逐步建立自己的优势和影响,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二、“一带一路”是中国新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一个突破性、全局性的长期战略,是打造中国与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可以说是“一带一路”战略不光是以东方的智慧求解中国发展难题,以扩大开放的视野,向“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开放,从而形成全方位的主动对外开放格局。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所秉持的区域经济合作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灵活务实的东方智慧,它是我国未来开放的大战略,因为“一带一路”包括65个国家,44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63%,它整个的外贸、外资的流入,预计每年增长分别是13.9%和6.5%,比全世界平均增长都快很多。可以预计未来的10年里,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整个出口将会占世界的1/3,真正成为全球增长的第三级。

   提出发展“一带一路”也是全球范围内对新增长动力的需求。当前全球性产能过剩加剧、国际分工重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重购,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和新的增长动力,都在呼唤中国做出重大的新举措。特别是产能过剩是全球各国都面临的大问题,其实中国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最近出现的石油及大宗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都与全球性的生产过剩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都是远高于正在谈判中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规则,并且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被排除在外,如无应对措施,可能会造成这些国家的地缘经济困局,迫切需要第三极来加以平衡,而被排除在TPP、TTIP谈判之外的国家,大部分恰恰就是在这“一带一路”上。

从国际宏观环境变化和国内的经济需求来看,在新时期我们也需要一个新的开放战略,这个新战略可以用“一带一路”来概括。中国以“引进来”为主的模式实行了三十多年,随着我国比较优势逐渐减少,这种经济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实际上,我国从2014年开始就已经成为净投资国,已经变成世界上第三对外投资国了。我们要以“一带一路”战略来统筹改革开放的全新战略,这也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龙头”。“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但通过“一带一路”可谓一石多鸟,从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有:一是可以转变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二是通过加大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化解我国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三是通过“一带”陆上交通基础网建设,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四是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确保我国石油运输安全。

三、“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区别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无论是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还是对全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将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有人将“一带一路”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不仅有违客观实际,也将危害该战略的实施及其效果,必须加以区别。“马歇尔计划”因由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将军首先提出而成名,其官方名称是“欧洲复兴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在1948年4月至1951年底执行期间,美国为战后的西欧国家提供了包括金融、食品、技术、设备、原材料等多种形式、合计13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既消化了自身的过剩产能,开拓了新的巨大市场,还锁定了欧洲的后续采购方向,这对帮助西欧国家迅速重建并恢复经济、刺激出口、确立美元的全球性国际货币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是有着本质的根本区别:一是实施的背景和对象国不同。二战结束后,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急需从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经济转型,由此应运而生的马歇尔计划就是要帮助西欧发达国家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同时缓解美国产能过剩问题,目的是实现美国的经济持续繁荣和对外经济扩张。“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梯度转移,加之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具备了通过海外投资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条件。“一带一路”战略投资对象主要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非洲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比马歇尔计划涵盖的国家和地区更多,范围更广;二是参与方的角色和地位不同。马歇尔计划以美国为主导,由美国单独出资或输出产能,对欧洲的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受援国处于接受与附属地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外。这保障了马歇尔计划的执行效果和主导国的利益。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出资开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欢迎任何国家加入,包括与中国有岛屿争端的菲律宾等国家。由于涉及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多,增加了合作与协调的难度,也将带来一定的风险;三是最终目的不同。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不仅具有经济目的,更具有政治目的。美国为了获得世界霸主地位,在冷战中与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相抗衡,迫切需要西欧这一盟友。因此,马歇尔计划名义上是帮助欧洲重建经济,但其战略指向很明确,那就是要将西欧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使之成为其在欧洲的主要附庸,以巩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正如马歇尔所说,该计划的根本目的是要“提供一个自由制度得以存在的政治社会环境”。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友谊的见证,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推出“一带一路”战略,目的在于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继承当年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景,加速与各国经贸往来,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决不能把“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相等同,并坚决反驳那些中国试图趁机向全球扩张、争夺话语权、控制那些亟待完善基建又缺乏资金的小国和贫穷国家等谣言。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