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何  >>  正文
我是“成功”的一条宠物狗
金何
2015年04月07日

 

  金何

每天喂饭的时候,它都乖乖蹲下来静静地看着我,那个动作,那种眼神,让我对它的喜爱欲罢不能。它是我养了四个月左右的小狗。不管是吃饭时候的等候,还是不随地大小便,学得都很快,所以它很讨我的欢心。从一个宠物的角度去看,它成功了。
  
有一天看着它吃东西时候的样子,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它是原本就被我喜爱呢?还是因为它符合了宠物狗的标准后才被我喜爱?或许很多饲养宠物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前者,但就在它还没有学会吃东西听话,不随地大小便的时候,看着它给屋子里带来的各种“灾难”,我有过暴怒。因此,我不能撒谎,如果让我回答的话,我会选择后者,虽然这看起来那么的让人难以接受。不过据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城市里很多狗猫沦落到流浪的地步,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它们没有学会成为宠物狗的那些必要标准,然后就被曾经的主人遗弃了。看来,要想成为宠物狗,就得学会人类制定的那些标准,只有成功学会了,才能被人青睐。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们自己,我们也有各式各样的标准。

从丫丫学语开始,我们接受的第一个准则要学会学好说话。随着年龄增长进入幼儿园学校,准则变成了考试得满分,成绩排名拿第一,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这条准则从一而终。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后你踏入社会,很多准则接踵而至,要找到好的工作,找到好的结婚对象,要尽量做到有房有车生活有品质,婚后还要有好的生活品质以及和谐美满的家庭。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你头上也渐渐有了白发,此时你不要天真的认为准则没有了,待到你颤颤巍巍去外面散步,邻里老友相见,谈论最多的是子女的工作生活和对老人的态度。等你终于走完这一生,准则依旧如影随形,高大上的是我们在电视画面上看到过的隆重的悼念,而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在走完一生之后,有一个不错的入土为安的墓地,有伤心欲绝的儿女送行就可以了。

这准则其实就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你能否认这不是人一生的追逐对象吗?千百年来,这世间一具具会思考的肉身,从生下来伊始就主动或被动走在这条准则的路上。你或许会说,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如此,毕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有活着的准则没错,只是当今世界的成功有被过于物质化的嫌疑,且衡量成功的标准也越发单一,甚至为了成功可以不顾一切。

你看那在校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越来越强,书本上的知识被功利划分成一个个的分数,知识的原本意义却被抛弃。很多学生在课余参加各种兴趣班,但并非针对兴趣本身,而是为了以后的升级提升技能和加分。在最应该学习的时候,在形成独立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有多少学生在迎合这种功利性的灌输,又有多少学生在被迫接受这种灌输。假如有学生抗拒甚至反抗,苦口婆心的家人和师长会告诉你这一切都是为了你的今后好。他们说的确实是实话,因为他们也是从这样的标准下走过来的,这些标准的形成,正是在人们前赴后继的努力下愈加稳固的。

即使你没有通过学校成功,最后沦落到底层,也有底层的标准在静静等着你。以农村青年为例,十八九岁二十多岁的年龄,你会被要求去相亲结婚,然后你会被填入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里。何况在准则思维影响下,很多人都不用被要求,自己主动就要去做。在家乡到处是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两个看起来还完全是孩子的男女结婚组成一个家庭,然后在世人所谓成家了的注目下,过着入不敷出,要靠爸妈养活的“美满”的符合准则的生活。成家立业在底层的普通人看来就是成功,人们面对这些标准陷入了满足表象的悖论,完全不顾本质究竟是什么。除了不谙世事的孩子早婚之外,基层另一个成功的准则是掏得起高额的彩礼,婚嫁观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水涨船高,相互之间的攀比心理成了准则里最为普遍的潜规则,虽然人们不公开说,但只要有了面子,只要能结婚,男女双方的家庭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这份对底层大部分人来说是天文数字的花销,考验的正是这个家庭是否成功了。

世俗的力量虽然无形但是有质,倘若一个人没有遵从标准,那在人群里他就会被看成是异类,轻则被取笑,重则被边缘化。不过,世间确实存在这样的异类,他们嘲笑和蔑视这些既定的生活准则,按照自我的想法生活。

写出了《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俄罗斯作家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或许就可以归结到嘲笑和蔑视正统生活准则这类人里。他被人们称为天才作家。早年在莫斯科大学就读时就表现出是一个“天生的语言学家”,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却混迹底层。他的大部分作品在生前都已散佚或没有完成,于是按照现实的准则,他被贴上了生性懒散和不善管理。在常人看来他有这么好的天赋和底子却一生干着装卸工的活儿,浪费了自己的才能很不值得。其实,这也正好暗合了咱们老祖宗庄子旷达处之泰然的处世哲学,我们都听过他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相国之聘。不过在世俗的成功准则里,这些是不会被认同的。林语堂曾经说过,现实世界成功了的人信封儒家,而只有失意了的人,才会遁入道家的世界去寻求慰藉。原本老庄的思想是想告诉世人,应该随性一点,但发展到后来这种地步,不知道庄子他老人家地下有知,是否会感到悲哀。

到最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准则看起来和你想要过的生活成对立面,两者只能选其一。这样的逻辑本身就是把准则绝对化,把其他生活态度抛弃了。于是这世间仿佛只剩下成功,我们活着仿佛只是为了成功。为了它,可以让自己放下很多东西,甚至能让人抛弃很多东西。其实,生活当中还有许多成功之外的东西,成功不应该成为人生的全部,它和其它人生态度一样,也只是我们活着的点缀。

成功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平淡和平凡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且还应该成为更普遍的生活态度。用成功的标准衡量所有的人,用统一的准则去规划人生,这是错误的。手指尚有长短,鸡蛋每一个都不同,何况千千万万各具特色的人呢?但是我们的准则和舆论,不管是家庭的还是社会的,都忽略和忘记了这一点。书店里一进门摆放的都是各种成功学的书籍,网络上各类充满正能量的成功鸡汤每天都在炖着。所有为了成功而制定的标准或者所谓的成功秘籍,其实都是在变相的粗暴干涉公共空间。我们制定了相同的准则,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下,成功仿佛变成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渴望,跟我们的骨肉相连在一起。但其实当你安静下来,你会发现还有一颗想要去不顾一切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心。成功,实则扑杀了我们其他的生活态度,霸占了人的全部心灵。

由《平凡的世界》改编的电视剧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这说明在人的内心深处,其实存在着对成功准则的反叛心理,只不过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大部分的人都怯于去那么做。于是,人人都只能在虚构的世界里幻想自己是孙少平,幻想自己能遇见田晓霞,但实际上,每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你自己就把这样的幻想用现实压制下去了。不用外部去催促,你自己主动会向外部的世界妥协。成功在鞭打着你,你又要开始为了它而开始新的一天的征程。

《平凡的世界》里,田晓霞的死正是路遥对现实以及成功标准的妥协,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一个省委副书记的女儿是不能跟一个揽工汉相爱的,就像董永和七仙女,世世代代,这样的人物永远生活在戏文里,永远是小说情节。而在改编的电视剧情节里,编剧更是紧扣准则,田润生参加越战耳朵震聋,他后来喜欢上郝红梅,比原著他以正常人的身份喜欢上她,显得自然和顺理成章。毕竟按照现实的准则,一个身体各方面正常且家境很好的人,绝对不会跟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相好的。我老家村里曾经恰好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奋不顾身的爱上了邻村一个比他大十几岁的寡妇,虽然他们最终走到一起了,但他却付出了断绝父子关系的代价。现实和理想之间永远横亘着一条无形的落差,那现实世界里的准则,无论是明里还是暗里,随时随地都在监督和纠正着人们不符合它的言行。

在理想的世界里,成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更不是为了战胜什么,但是现实世界的成功意义恰恰就是为了证明前两者。内心深处,虚荣心的熊熊烈焰,每天都在炙烤着你我,于是为了它,我们可以不管不顾地做出太多内心本不想做的事情,但我们可能最终还是做了,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成功。于是到最后你会发现,你仿佛已经不再是自己了,你的生活,你的乐趣,你的所有,都是为了成功而建立,你自己成了成功的一条宠物狗,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成功的准则而活着。这样的人生,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在经历着,你活的是自己吗?不是啊,你活的是成功的预设,你活的是成功给你描绘的美好的前景。你没有活在自己的现实里,而是活在成功勾勒出的虚幻里。

韩愈考中进士的时候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内心愤懑的他写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名句。怀才不遇的愤懑,是成功的最大渴求动力。成功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都只活在成功的准则里面,失掉人生的其它部分,那我们就真的被成功奴役了。就像我们奴役和饲养宠物一样,宠物听话,宠物遵从我们制定的准则我们才会高兴,才会觉得宠物乖,一旦宠物出现了一丁点叛逆的苗头,我们便不高兴不乐意了。在成功的规则里,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因此,孙少平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成功在前,谁又能停下追逐的脚步呢?恰如杨绛在楔子《软红尘里》借着女娲之口所说“芸芸众生蒙在软红尘里,懵懵懂懂,聪明精巧有余,却不懂得寻求大智慧。”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专栏作家,文章见于思客、上海观察、南方周末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