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星”号轮船在长江中游倾覆,船上有近500名中老年游客。上周河南养老院大火,几十个老人葬身火海,只留下烧焦变形的铁架床和轮椅。上周还有个爷爷看着的小男孩掉到竖井里,舆论矛头直指老人。
红旗下长大的一代步入老年,他们躲过了饥荒,经历了文革,上了山下了乡,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赶上了最严厉的计生政策,遇到了下岗,有些竭尽所有帮独生子女付上首付,还要继续扮演一个职业月嫂和或保姆的角色,把孙辈拉扯大,同时还不能忘了照顾他们自己年迈的父母。
尽管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烦恼,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50后”恐怕是经历社会变革最多,负担最重,压力最大的一代。轮船倾覆是小概率事件,尽管这次乘客要比韩国“岁月号”上的孩子年长很多,但这次事故带给我们的悲痛一点都不比孩子被吞噬少,此外,还有对这一代人际遇的凄凉感慨。
“50后”有着不断变化的称谓,小时候被称为“八九点钟的太阳”,少年时代是“革命小将”,青年时代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和“国家的主人”,随后被称为“下岗工人”和“四零五零人员”;在农村他们的称谓简单些:“农民”、“盲流”、“农民工”和“留守老人”。
“50后”的价值观中可以找到革命时代的遗产,他们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承受的时代巨变的冲击也是最大的,因为他们经历的变革很多与他们接受的教育格格不入。
八十年代初的“潘晓”讨论恐怕是他们这一代人对新时代迷茫的最好表达,其实这种迷茫直到现在依然存在于这一代人困惑的眼神之中,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啊?他们热爱这个国家,也甘愿为之付出青春和汗水,但很多人终其一生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面对这个时代和周围被迅速刷新的社会和技术现实,他们的孤独感比温饱需求更为迫切。
中老年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被保健药品和食品企业包装的“养生节目”和以家庭纷争为主的“现身说法”,他们最常去的地方是广场和超市,他们最喜欢听的是“红歌”和评书。超市每天夜晚收摊前,争抢挑选那些腐烂和快过期食品的人大都是这一代人。
能够有闲有钱国内转转的是少数,能够出国游的应该是那一代有幸上过大学,有好的退休收入和福利的幸运儿。
如果是在农村,这一代人是行将成为留守老人的第一代农民工,劳动给他们身体带来的损害与基本公共保障的长期缺失让他们对老年生活没有太多的希冀。
每当有那些以我为主,不顾他人和社会秩序的中老年人新闻出现时,网上常有一种说法“坏人都老了”,我更希望这个社会以宽容的姿态,放在历史中看待他们对待利益的态度。
挨过饿的人,吃起东西来都有那股劲头。就这么简单。对于烟草、高热量食物、酒精的贪婪是时代在他们神经留下的烙印。
经历了太多“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生活之后,这一代人总有一种对未知的恐惧,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告诉了他们美好的未来,却没有指明连接现实与未来的路径。
相比其他老龄化国家,未富先老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一个贫穷的年轻人还有青春,一个贫穷的老年人只有回忆。很多国家的老龄化产业是挣钱的,因为顾客都有钱有闲阶级。中国的老龄化产业是个赔钱的买卖。商人们以养老地产名义钻政策空子圈地的冲动比兴建养老院的想法更现实,也更合理。
我们重视新生儿,认为那是天使;我们也应给生命两端同样的尊严,善待你周围那些年迈的天使。此刻,我为“东方之星”上每一条生命祈福,与你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