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学者约瑟夫·奈教授(Joseph Nye)出版了《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了“软实力”这个概念,紧接着,奈又在当年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软实力》一文,较为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词的基本内涵。从此,“软实力”一词在美国和全球流行。奈也被尊称为“软实力之父”。“软实力”概念诞生25周年后,特别是“软实力”概念传播到中国后的20多年里,软实力汲取了中华文化后,不仅充满生机,而且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软实力。
“软实力”理论的形成和在世界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时,冷战已经处在冷战结束(1991—1992)的前夕,奈当时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旨在回应20世纪80年代,美、英等欧洲国家理论学术界和世界舆论中出现的“美国衰落”论,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的基欧汉发表的《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的一书,也是最早最系统的“美国衰落”论著作。另外,英国出生的耶鲁大学历史学家肯尼迪在1987年推出巨著《大国的兴衰》,把有关“美国衰落”的争论推到一个高峰。然而,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否定了“美国衰落”论,他坚持认为,即使美国在“硬实力”方面,包括经济和军事领域有所衰落,但在“软实力”上美国并未衰落。就在奈发表其“软实力”理论不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美国旋即以冷战的胜利者而自居。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和国务卿贝克,不失时机推出“新的全球秩序”计划,似乎佐证“美国衰落”论的错误和奈“软实力”理论的正确,约瑟夫·奈一夜间成为美国学术界的明星。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将同属民主党的奈重用,甚至进入了美国国防部担任临时高官。
国家软实力(soft power of the nation),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按照奈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归纳成三种资源:对别的国家产生的吸引力,这是一种文化力量;能够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具有合法性的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这种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在这25年期间,奈一直潜心“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完成和出版了一系列有关“软实力”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丰富和完善了他的“软实力”理论,并为“美国实力”的维持与发展出谋划策。后来,他又提出了结合美国“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第三种国家实力——“巧实力”(smart power)。作为软硬兼施的策略能力,“巧实力”意在智慧地、策略地运用“软实力”和“硬实力”。与此同时,奈教授还经常评论全球各国的“软实力”,尤其是对中国、俄罗斯、日本、等重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欧盟的“软实力”,进行了跨度很大的比较研究。奈除了对美国的“软实力”是绝对自信外,并不自觉地把美国“软实力”当作衡量全球其他国家“软实力”的标准。
美国软实力开始走向衰弱
25年后的今天,“软实力”概念和“软实力”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流行,其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范畴,在各国对外政策及外交、文化、艺术,甚至代表各国“硬实力”的军事、科技等领域,“软实力”理论也是大行其道。奈在一般意义上定义和建立了“软实力”理论,这是他的杰出贡献。但是,奈的“软实力”理论对美国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奈有力反驳了“美国衰落”论,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麦当劳、MBA篮球等作为国家软实力象征在世界的输出。但从另一个方面,奈等于承认了美国实力的结构性缺陷,许多美欧研究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学者均指出了这一点。
奈没有预料到的是,25年之后,美国的“软实力”也开始衰落了,这无疑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冷战后的当今世界并非是令美国人一度沾沾自喜的所谓“单极世界”时代,许多迹象表明美国软实力开始衰落:对于改革现存国际体系及全球性多边制度,与欧洲和新兴大国相反,美国不但不积极,反而站到改革的对立面。如对待亚投行的态度,美国不仅不参加,而且竭力阻扰其盟国参加;2001年,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至今已15年但成效不显著,今天“反恐战争”还制造了伊斯兰国(ISIS)等真正破坏当代国际体系的极端主义势力;2008年,由美国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尤其是欧洲经济;美国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兴趣降低,却另辟炉灶,对分裂世界经济的贸易集团情有独钟。如针对中国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TPP;此外,美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和能力也下降了。
事实上美国“软实力”,并不是以奈的美国“软实力”标准作为全球标准,因为奈在阐释自己的软实力理论时,总是把美国的价值观作为美国软实力强大,“注定领导世界”的理由,并欲向别国推广,显然,他这种观点和做法是很多国家所不能接受的。2012年11月18日,英国杂志《单镜片》从一个国家的政治、外交、商务、文化、体育和教育等六个方面,包含了50个评估元素综合评估了各国的软实力,首次发布了本年度世界上软实力(soft power)国家排行榜。其中英国挤下美国排名第一位,被评为世界上最具“软实力”的国家,亚洲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分别排列第6位、11位和20位。但《单镜片》杂志这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此后没有再作年度发布。在此背景下,对全球各国的“软实力”标准进行比较研究,以突破奈的美国“软实力”标准,并最终发展出一套衡量“软实力”标准的世界标准就显得尤为必要。
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和特色
世界各国均有“软实力”,只是表现程度和方式不同。奈的“软实力”理论启发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发展“软实力”。围绕“软实力”的一系列研究,明示人们以一种新型、全面和平衡的发展路径,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中国亦如此。
国家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讲文化实力,讲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这种影响力,这种对外界的形象,都构成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是中国软实力打造自己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集中体现。从这意义上说,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对西方软实力的实质性改造和创新,彰显了中国软实力“以文化天下”的情怀。中国软实力的特色和提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中国文化软实力不仅超越了“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的最初的思想界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表现出巨大的理论和实践力量。中国不再一般地谈论软实力,而是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文化已成为软实力的核心词,不再是把文化同构成软实力的其他要素并列,而是确立文化在软实力中最高层次的定位,强调文化对软实力其他要素的引领作用。这是因为制度、价值观、掌握国际话语权、外交谋略等软实力要素,无不深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二、丰富软实力的内涵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重要源泉,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对世界、对本国都会有很重要的影响。人类文明总是在各国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中向前发展的。中国把文化软实力看作是涵盖除物质硬实力以外的精神、智慧、情感的力量,主要包括理想的感召力、精神的凝聚力、文化的吸引力、智慧的创造力、道德的感染力、理论的指导力、舆论的引导力、艺术的征服力、文艺的战斗力、情操的鼓舞力、语言的说服力等等。
三、确定软实力的宗旨美国提出软实力,是把软实力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则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新时期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国内,主要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尚思想道德情操,增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国际上,是为了彰显中国的立场和传播中国的声音,树立中国作为大国在世界的良好国际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
四、彰显软实力的特有优势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有优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根基。这一点就连约瑟夫·奈也不得不承认,他说软实力概念虽然是他提出的,“但并不具有美国特色,中国古人对软实力很早就有深刻的理解和娴熟的运用”。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所系、优势所在,彰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优势。据最新数据显示,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诞生以来,在国内208所高校的参与和帮助下,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在孔子学院的带动下,全球汉语学习者也从10年前的近3000万人迅速攀升到1亿人,学员来自各行各业,覆盖了各个年龄层次。孔子学院在世界的影响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为世界人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户,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拓展文化软实力战略目标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