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僵尸肉”背后是“僵尸媒体”
李洋
2015年07月10日

僵尸肉

有报道称地方海关和公安都否认了“僵尸肉”,说之前的报道是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很多人不禁在问,现在的媒体哪些还能信?

新闻是对新近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现在的新闻更多是对新闻本身的报道。一旦有什么耸人听闻的消息出现,很多新媒体立刻转载,不加核实,形成二次传播。传统媒体又从新媒体上发掘线索,构成第三轮传播。一般三个回合下来,假的也能成为真的,反之亦然。

凭海关和公安的否定,可以质疑“僵尸肉”新闻的真伪,但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僵尸肉”的事实。也就是说,最初采访报道这则新闻的媒体可能移花接木地援引了这些职能机关的只言片语,但至于是否有“僵尸肉”大量通过海关走私进入中国市场的事实,并不会因为海关和公安的否定而从未存在。

如此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媒介事件持续发酵半个月以来,媒体管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海关和公安部门从未有过积极主动的表态。作为一个普通公民,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报道,我只想政府职能部门给一个明确的答复或态度,我的饭碗里是否真有“僵尸肉”?

中国修改了《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的问责,但这次“僵尸肉”事件至今显示的种种迹象表明,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要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都在强调互联网思维和媒体融合,但这起闹剧至今表明,媒体融合更像是打着互联网旗号的媒体近亲繁殖。经济利益使然,劣币驱逐良币,愿意和能够进行踏实的调查性采访和报道的媒体越来越少。

以至于一篇经不住推敲的短文可以在短短几小时之内风靡整个汉语网络世界,而那些靠点击量吃饭的编辑们则赚的沟满壕平。对“僵尸肉”的报道和对这些报道的所谓“打假”都属于这类短文。这类报道最常用的技是“打棍子”和“扣帽子”,诉诸受众的猎奇心理。但在消息源的多样性和权威性上都很难站得住脚。

本质上讲,这些“僵尸新闻”非常像精神鸦片。一部智能手机知道借此夺走了多少原本属于家人、自然、知识和运动的时间。

真正的阅读伴随深入的思考和对语言形式的赏析,是无法碎片化的。真正能够碎片化的是宝贵的时间。在那个字还是用笔写的时代,我们追求的是“知情权”,现在我们应该捍卫的是“不知情权”。

在这样一个阅读和新闻秩序都亟待改善的世界,当务之急是要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也就是对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对不良垃圾信息的抵御能力。

中国至今没有一部《新闻法》,依靠的是各种规章制度和行政政策管理媒介和舆论,这不仅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反而容易授人口实干涉言论自由。其实法治是维护言论自由最好的制度保障。否则,难免出现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的窘境。谣言即使被证伪,其影响早已无法挽回。

最后,语言是传播的基本单位,像“僵尸肉”这种在媒体领域的词语挪用值得商榷。这种称谓有利于传播,但人为地抽象了事实,扼杀了对新闻对象进行专业解释和空间。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