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美国学界、战略界似乎掀起了一阵对华政策的"反思潮",建议美国政府调整对华战略,针对中国日益"强硬"的行为采取相应的反制或制衡措施。不仅如此,外媒和正迈入美国大选周期的主要竞选人也纷纷拿中国说事。受其影响,一时间让人感觉中美关系的氛围十分糟糕,两国关系面临"临界点"、"十字路口"、"摊牌时刻"成为部分美国甚至中国学者的忧虑,更有人认为中美关系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其复杂性往往也超过其他任何双边关系,对于其走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麻烦,抱有谨慎态度本身无可置疑。然而,如果把这些负面的噪音、杂音当作中美关系的主旋律那就有点杞人忧天,甚至会对中美关系的整体判断出现错觉。
实际上,除了白邦瑞、沈大伟、罗伯特·布莱克威尔、阿什利·泰利斯之流,美国学界、战略界也存在相对温和与理性的声音。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前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撰写名为《中国挑战--塑造一个崛起大国》的新书表示,对美国及其盟国而言,对华政策的首要目标绝不能是阻止中国崛起,而应是塑造中国选择,使之更符合美国利益。今年6月,就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召开前,曾在奥巴马政府担任美国国安会亚洲事务主任、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杰弗里·贝德发表文章《改变对华政策--我们是否在自寻敌人》,批驳其他一些学者鼓吹的调整对华政策建议,认为这么做只会毁掉苦心经营的中美关系与亚洲和平。因此,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论"未必是美国学界、战略界的主流认识,而对于外媒的炒作,中国完全可以保持足够定力,理性认识这场美国内部的对华战略辩论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重视但不应过多讨论这些负面声音,更不能过度反应,避免掉入"自我实现预言"的陷阱。
从官方层面看,中美关系仍然在稳定的轨道上前进。可以说,目前中美两国官方交流和沟通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具深度和广度。6月举行的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和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丰硕,两国在多个领域达成共识,为习近平主席9月访美打下坚实基础。8月28日至2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访华,为下个月即将举行的"习奥会"铺路。28日,习主席会见赖斯,赖斯明确表示奥巴马总统期待就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与习主席继续深入交换意见,美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确保习主席对美国的访问取得圆满成功,成为两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赖斯的表态证明,美国官方层面并未受外界消极言论的影响,并释放出积极信号,表明对这次"习奥会"催生积极成果的强烈期待。
总体看,中美之间虽存分歧或竞争,但两国关系的基调仍以合作共赢为主。两国间的经济依赖、双边合作机制的深化以及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共同愿望决定合作面大于竞争面将是中美关系的"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应充分发挥大国智慧避免所谓的"临界点"并继续开拓合作领域,通过一个个具体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挤压竞争面,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